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清明节手抄报_我们要出一期关于清明的板报,谁能提供7篇左右关于清...[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2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3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4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5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6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7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字数1200属于抒情方面的[语文科目]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在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围绕着两种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它的节期也比较长.清明日(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只是该节日的标志性时间,而其习俗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不等).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节的内涵、活动、规模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为国人所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考察清明节习俗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它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状况,对它做出顺乎历史、合乎民情国情的定位与规划,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意义.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一)、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者做国君(即晋文公)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便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3]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三)、清明节与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就不仅是一种祛邪求祥的巫术仪式,而且更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从以上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巳节就是在郊外水边举行辟邪求吉的宗教仪式之后快乐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这样,上巳节的气氛就有两种:一是肃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欢快的嬉游和交往.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在唐朝前期,虽然这一段时间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问题2:清明见闻作文 要求字数600字到800字之间[语文科目]
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这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母亲就让我换上军色的春装,带着纸钱,领着我上坟去.
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担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转好几道车.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母亲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满山遍野地到处玩,直到母亲把我拖上车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有一次我发现在一座破烂不堪的坟前,从来没有纸钱烧过的痕迹,我很奇怪,就弯下腰,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着什么“生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而且他还是个外乡人哩!咦,他应该埋在烈士墓园吧!为什么上面没有一个亲属的名字?
我带着疑问跑去好奇地告诉母亲,母亲没有抬头,只是缓缓地说:“唉!你拿些纸钱去为他上坟吧!”我接过了母亲递来的一叠纸钱.走到了他墓前,一边往火里扔纸钱,一边喃喃地说:“从来没有人来为您上过坟,您一定很寂寞吧,我虽然不知道您叫什么,也不认识您,但您当年一定是个功臣,如今尸骨却流落他乡,我为您烧一些纸钱吧……”这时,一双手温和地扶住了我的双肩,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她轻轻从我手中拿了一些纸钱,扔向火中,纸钱打着旋落在火中,一张,两张、四张……
今年又到清明了,由于母亲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她不能上坟了,而我一个人去她又不放心.于是我们就在室外烧纸钱,母亲扔一些纸钱就说:“爹!您接着吧!小远(我的舅舅)拿着……”
纸钱只剩下最后一叠时,母亲把它递给我说:“小咏,你为那位死不知名的人烧吧,唉!没人给他上坟怪可怜的.”……火光映着我的脸,我在心里说:“安息吧!明年清明节时,我一定为您去上坟!”一阵风吹了过来,把纸钱烧过的灰烬吹走了……
问题3:清明800字作文要结合今年南方干旱,别忘了今年清明天晴,一定在4月5号5点写好,[语文科目]
4月4日~4月6日,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问题4:清明节作文800字
又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为了自己已去的亲人扫墓,烧纸钱,祝福他们在那边过的好吧
没有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楚的之前,我都没有办法想像的到那是什么样的感觉,也是直到前年姥爷因为胃癌去逝,我才明白了失去亲人的滋味!
那一年冬天的时候,姥爷卧床不起,妈妈在姥爷家侍候着,我过个一两天就去看看姥爷,总希望他能好起来.一去姥爷家的时候,总先和姥爷说话,和姥爷说:“姥爷,我是丫头,你有没有感觉好点啊?”姥爷那时候还很清醒的时候,就和我说上几句.然后我就问姥爷,想吃点什么,我去给买.我在天津回家的时候,给姥爷带过一盒红枣莲子羹,姥爷有时会喝上一点.他不能吃太硬的东西,平时只能是吃点软和的,还有多喝粥,鸡蛋之类的,有的时候刚吃下一点就不吃了,又会吐上来.那时候应该是不能进食了吧.后来就有天天睡觉了,一天醒着的时候没多少时间.手脚都水肿了,看着这些,我心里很难受.后来听妈妈说,有的时候姥爷很疼的时候,自己受不了了,就伸胳膊,妈妈和姥姥若是问是不是疼,姥爷就强忍着说,不是,只是胳膊有点累了,活动一下!那时候应该就是癌症晚期了吧……
姥爷这一辈子就是勤快的人,一时也站不住,天天去地里转悠,或是自己找点活干,有的时候,我们骑自行车去姥爷家,姥爷就给我们检查自行车哪有问题,帮我们修好了,再往车链上放点油.姥爷有的时候也会骑着自行车去我们家,然后给他包饺子,姥爷爱吃炒鸡蛋,每次去都给炒上一大盘.忙的时候,姥爷还会来我家给帮忙!姥爷家地里的活都是自己干,为果树剪枝,锄草,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因为舅舅和妗妗在厂里上班,没有时间去地里.秋天,地里的玉米全弄回来了,自己就在院里包玉米,捡枣……冬天的时候,就去地里拾柴火,一天天的站不住脚,很少见到姥爷有一天是在家里坐着或是闲着没事的.也是直到姥爷前几年得了胃穿孔,身体就一下子垮了下来,总在吃着药,医生告诉他,不能喝酒,不能吸烟,可是姥爷还是忍不住,偷偷的喝点小酒,吸几口烟,我们怎么劝,也都只是表面上嗯着,背后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了.姥爷直到病重后,有的时候疼的时候,姥姥就会给他点支烟,让他吸几口……
那是前年腊月十三,早上我还在睡着觉,突然听到妈妈喊我说,姥爷快不行了,我也顾不了什么,穿上衣服,什么都没弄就从床上爬起来了,等到了那,姥爷已经不醒人事了,然后我就握着姥爷的手,在姥爷耳边喊着,姥爷,姥爷,我是丫头,你还认得我吗?睁开眼看看我.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边喊边哭.一屋子的人,都在哭,只是不敢哭不声,只是还是希望姥爷能够醒过来,不想让他看到我们这样子吧.后来,听别人说,快不行了,就来了好些人,给姥爷换上了寿衣,把头发剃光了,戴上了帽子,穿上了姥爷最喜欢的鞋!最后只听见别人喊了一声,把姥爷抬上了那个硬木门上,遮着被子就都抬着姥爷出去了,我哇的哭了,那时候我才明白了失去亲人的痛楚!感觉天真的要踏下来了……什么都听不见了,只能听见舅舅还有妈妈他们姐弟几个,还有我们这些做外孙外孙女的哭声……
到了傍晚,要将姥爷放进棺材了,姥姥跑出来,我搀着姥姥,然后姥姥就说:老头子,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让我再看看你,看你最后一眼,侍候你最后一回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我扶着姥姥,生怕姥姥怎么着了,一点也不敢放松,而自己也已经让眼泪模糊了双眼……等到出殡的那天,人很多.傍晚我们从庙里回来,还没有进门,就被一个哥哥给拽着去车上了,在车上看着姥爷的棺材被抬出来的时候,我就哇哇的哭,这时才知道姥爷再也不会回来了,要将他埋到土里了……到了坟地里,入土的时候,我们围着坟地绕了一圈,往里面扔土,转完一圈,一个哥哥又把我和妈妈给拽上车,拉回姥姥家了.
后来,我在逛商场的时候,看着有馅饼,就想买些,因为记得姥爷说想吃馅饼的,可是转念一想,姥爷已经去世了,上班的路上,有卖鸟的,想起姥爷很喜欢养鸟……姥爷刚去世的那几个月,时常梦到姥爷,梦到姥爷还活着……真的很想念姥爷,可是却再也看不见了,只能是留在心里最深处的记忆与那无法割断的亲情……
清明节来了,希望姥爷在那边过的好吗?
问题5:谁有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啊?800字左右[政治科目]
每年的4月4月,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清明节,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
清明节一早,全校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坐着车,举着少先队队旗,来到老营革命烈士陵园,师生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向革命先烈门献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少先队员们面对鲜红的队旗,进行了集体宣誓:“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誓词在烈士纪念碑前久久地回荡…….
宣誓仪式上,同学和老师和老师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高举旗帜,沿着他们没有走完的路奋勇向前,让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练好本领,增强素质,为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接着同学们讨论了关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下午3点多,扫墓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乘着车缓缓的回到学校,同学们也累了一整天,在车上许多同学都进入了美梦之中……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