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惊蛰是什么意思_惊蛰是什么意思[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而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其他回答
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节气简介编辑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是和小麦一样吗?
字典上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问题2:答案最好短一点[语文科目]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问题3:惊蛰的意思[语文科目]
惊蛰,古称“启蜇”,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子,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问题4:惊蛰是什么意思啊[语文科目]
惊蛰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问题5:惊蛰的意思是什么{简单}
"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春雷惊醒冬眠蛰居的虫鱼动物..."是初春的一个时段,取其惊醒动物之意作"惊蛰",言简意赅,容易理解~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