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光未然_《黄河颂》光未然 原文《黄河颂》光未然的原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光未然《黄河颂》原文2008-03-05 22:07(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问题2:光未然《黄河颂》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语文科目]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问题3:关于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语文科目]
从“望黄河”和“颂黄河”.借歌颂黄河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爱民族的思想情感.
问题4:光未然简介为什么写黄河颂[语文科目]
光未然
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1913~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1913年11月 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以其深怀忧患与悲愤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光未然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颂(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 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二、问题研究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
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朗诵时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如果能够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就可以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诵读.不宜过多过早对学生施加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
二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第二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诗歌的两种美学风格——崇高与优美.但在教学实际中,不必过分在术语上纠缠,应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感知来把握这两类诗的特征.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教学建议
一、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4.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5.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
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1913年11月 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 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光未然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
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问题5:光未然写黄河颂的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作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到:“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有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怒、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