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知识_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⑵结构意识:
⑶句位意识:
(4)呼应意识:
(5)语气意识: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②词义扩大.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B>表态度、方式,C.表工具,D.表处所E.表趋向,.F.表频率,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3)“被”((4)意念被动(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2)省略宾语(3)省略介词”.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五)定语后置:
(1)者(3)……之……者:“(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第二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27分)
高分口诀: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审题文回应暗含要求
1、字音字形辨析题:(注意:语音不考虑声调,错别字今年不单独命题.)
字音题:【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2)广东人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后响复韵母的“ie”与“uè”难度很大,必须矫正.(3)善用排除法.
【答题知识】①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②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③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④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哈”,书面语中读ha,在方言或口语中读ha或ha;“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⑤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议、巷han道.
字形题【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一).把握词义
(1)从词义的轻重不同的角度辨析.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如“局面”和“场面
(3)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如“保护”与“庇护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不同的角度辨析.(5)从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辨析.
(二).辨析用法
(1)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流”和“交换”,前者多与表示比较“虚”的一些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流体会,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后者则往往与表示“实”的一些事物的名词搭配,如交换场地,交换物品等.
(2)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诞辰”和“诞生”、“创见”和“创建”、“品位”和“品味”三组同义词,前者为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后者为动词,主要做谓语.
(三)体悟语境
词语的运用与语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词语有其基本意义,但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又往往有语境义,即产生的特写意义和临时意义.
3.成语辨析题
【答题经验】(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答题知识】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A.谦敬成语:
其他回答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1--3总结重点字、词、成语等高三总复习用这是暑假作业![语文科目]
文学常识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诗》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干将莫邪》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张衡传》
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与陈伯之书》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春晓》《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存诗近3000首.《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
岑参,诗人,是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刘禹锡,字梦得,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
崔灏,著名诗人.《黄鹤楼》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著有《嘉 集》《六国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浣溪纱》《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石钟山记》《教战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倡变法.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人称王文公.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王临川集》等.《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花了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训俭示康》《赤壁之战》
李清照,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后人辑有《漱玉集》.《武陵春》《如梦令》 陆游(1152~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过小孤山大孤山》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存词600多首.《西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文,被俘不屈,壮烈殉国.著有《指南录》等.《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是综合性学术专著.《活板》《采草药》《雁荡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约派词人.《雨霖铃》
周敦颐,字茂叔,著名哲学家.《爱莲说》
姜夔,南宋词人.《扬州慢》
(七)元明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写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窦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水浒》,是在民间传说、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杨修之死》《群英会蒋干中计》 吴承恩,在民间传说、杂剧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创作《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美猴王》
冯梦龙,通俗小说作家,作品以所辑《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园叟晚逢仙女》
张溥,明末文学家.《五人墓碑记》
(八)清朝
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促织》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吴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
曹雪芹,名 ,字梦阮,好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
全祖旺,文学家、史学家.《梅花岭记》
龚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馆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改良主义思想家、宣传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
刘鹗,著有《老残游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明湖居听书》
秋瑾,字 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民主革命烈士.遗稿编为《秋瑾集》.《对酒》 二 现代文学
(一)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诗集有《女神》《星空》《前茅》《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等,历史剧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卓文君》《武则天》《蔡文姬》等,回忆录有《洪波曲》,历史论文有《甲申三百年祭》.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小说有《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与《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白杨礼赞》《风景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四)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古代英雄的石像》《景泰蓝的制作》《苏州园林》《夜》.
(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绍兴人,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学课本中有《春雨》《荷塘月色》《绿》《威尼斯》.
(六)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有《茶馆》《龙须沟》等.中学课本里有《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龙须沟》(节选)、《茶馆》(节选). (七)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戏剧家,主要剧本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改编的电影有《林家铺子》《祝福》《春蚕》,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
(八)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小说集有《南归》《往事》等,散文集有《同情》《冰心游记》等.课本里有《小橘灯》.
(九)巴金(1904~),原名李芾甘,四川人,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本里有《灯》.
(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著名戏剧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课本里有《雷雨》(节选).
三 外国作品 (按汉语拼音顺序)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小说《筑路》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守财奴》
巴甫洛夫苏联书信《给青年的一封信》
达尔文英国说明文《物种起源》导言
都德法国小说《最后一课》
恩格斯德国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法布尔法国科学小品《蝉》
伏契克 捷克斯洛伐克 报告文学《二六七号牢房》
高尔基俄国散文诗《海燕》
高尔基俄国小说《母亲》
海涅德国诗歌《西伯利亚的纺织工人》
惠特曼美国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
壶井荣日本散文《蒲公英》
马克?吐温美国小说《竞选州长》
莫泊桑法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国小说《项链》
欧?亨利美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
普希金俄国诗歌《致恰达耶夫》
契诃夫俄国小说《变色龙》
契诃夫俄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威尼斯商人》
伊索古希腊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古希腊寓言《蚊子和狮子》
详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75921.html?si=1
问题2: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nbsp;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nbsp;nbsp;必修1--3总结重点字、词、成语等高三总复习用[语文科目]
文学常识nbsp;[知识要点]nbsp;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nbsp;一古典文学nbsp;(一)春秋时期nbsp;《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nbsp;《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nbsp;《侍坐》nbsp;《季氏将伐颛臾》《荷nbsp;丈人》nbsp;《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nbsp;之战》nbsp;(二)战国时期nbsp;《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nbsp;《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nbsp;《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nbsp;《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nbsp;《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nbsp;《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nbsp;《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nbsp;《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涉江》nbsp;(三)汉朝nbsp;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过秦论》《论积贮疏》nbsp;《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塞翁失马》nbsp;《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nbsp;《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苏武》nbsp;《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nbsp;(四)魏晋南北朝nbsp;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nbsp;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nbsp;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诗》nbsp;《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干将莫邪》nbsp;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nbsp;《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nbsp;《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nbsp;《张衡传》nbsp;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与陈伯之书》nbsp;《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nbsp;吴均,南朝人.《与朱元思书》nbsp;(五)唐朝nbsp;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nbsp;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凉州词》《登鹳鹊楼》nbsp;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nbsp;《春晓》《过故人庄》nbsp;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芙蓉楼送辛渐》nbsp;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nbsp;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存诗近千首.nbsp;《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nbsp;杜甫(712~770年) 查看原帖>>
问题3:高中语文的知识点总结[语文科目]
我只知道苏教的(知识点是指总的吗~~
先是字词,有错别字,字音之类,然后成语,病句,老师会讲关键的判断的啦
后来是阅读,阅读分几种,有记叙类,小说,散文,议论文之类的,关键记住各个不同文章之间答题的要点,像小说有三要素,散文的话一些难理解的句子之类的,反正有书有试卷的,到时认真呀!然后是文言文,文言文说难不难,易也不易,关键是,字,词,注意古今异义呀,特殊句式,这个经常考~~还有诗歌,这个···看你个人理解,虽然老师会讲解题思路,但是换个诗词也许你又不懂了,所以要关注诗词的背景,还有,解题的规范··下来时语言应用题··这个是关注社会的啦,但有时纯粹是考察你的理解,像模仿句式,根据情景写对话之类的···
好像这个不太像知识点耶~~~反正~~~希望对你有帮助拉~~哦··作文··作文写好难呀··到高三你会懂的~~除非你本身就行的话那就另论啦~~
问题4:我想查一些关于总结高中语文知识点的内容.[语文科目]
常见易误虚词辨析集锦
1.不必/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如: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径直/径自/竟自
“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竟自学会了画画;又没跟家人商量,径自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3.一齐/一起
“一齐”指同时,如“各队一齐出发”.“一起”作副词时表示一同或一共,如:我和你一起去吧. 4.固然/虽然
“固然”侧重于承认某个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与其呼应.“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何必/何苦
二者都是副词.“何必”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示不必要.如:你何必跟她过不去呢?“何苦”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如:你何苦在这件小事上伤脑筋呢? 6.还/又
二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如: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
“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和“虽然”都表示一种事实.如: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尽管”和“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如“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则不能.如: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8.尽管/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9.未免/不免
未免:副词,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如“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如“一点、一些”)合用.如: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换用. 10.何曾/何尝
二者都是副词.“何曾”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11.往往/常常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如: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如: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2.概/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如: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13.以致/以至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了床.//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如:他读得很熟,以至于能背诵全文. 14.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先提出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施. 15.基于/鉴于
二者均可作介词.基于:根据.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帖)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如:鉴于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需要向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16.逐步/逐渐
二者均为副词.前者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后者指渐渐地,慢慢地,多从时间角度理解. 17.暂且/姑且/权且
三者意思均表示暂时.“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如: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姑且”重在强调让步.如: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如: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18.继而/既而
二者都是连词.“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如: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既而”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后不久.如: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19.几乎/简直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如:我几乎不相信.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如:我简直不相信. 20.按照/依照
二者都可以作介词.“按照”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21.大抵/大概
“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那道题大概很难. 22.况且/何况
二者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多用于肯定句,“何况”多用于疑问句.“何况”还有以下用法,即它引出的后一分句重在与前一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如:语法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何况你这个搞编辑工作的人.
问题5:怎样对高中语文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
建议跟随一本质量较好的教辅书,如三维设计、试题调研等(我们同学基本都用这几本),按照上面的复习顺序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复习本,把方法要领等总结在上面(如果觉得烦琐,直接剪下来贴在上面就行),关键是经常翻看.然后对应各部分去做高考题.对于高考语文卷来说,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只要自己肯下不多的功夫去攻克,多做习题,多做总结,还是能拿到很高的分数的.
我是今年的高考学生,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