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公务员法实施条例_有谁知道国务院颁布的《公务员法实施细则》的内容?最好是全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参考\x09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于不能够.我知道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但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其他回答
给你个链接,自己去看吧。
http://www.chinatraining.net/course/course_a1/pxw1_1/pxw1_1.htm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八年级历史下册全书的内容[历史科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一单元
一、开国大典:
⑴准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领导人,确立国旗,代国歌,首都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⑵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
⑶主要仪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的合法政府.接着,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开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⑴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
⑴时间:1951年.
⑵经过: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⑶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四、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⑴背景(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⑵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⑷结果:1950年,全国分批进行土改,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⑸影响(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⑴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⑵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⑶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⑷建设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轨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础.
⑸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⑴时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⑵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
于人民.
⑶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⑷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⑴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⑷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⑸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社会主义改造:
①形式:公私合营;②政策实行赎买政策.
⑹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时间——1956年底.
②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⑻问题: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等缺点.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时间:1958年发动.
⑵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从容就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⑶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⑷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⑸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
他们的主要事迹:P29—P30.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单元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⑴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⑵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⑶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
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开始:1978年,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
③特点(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④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⑤意义: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土地仍是公有,农民有使用权,并获得生产经营和产品分配的自主权.
⑦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x09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x09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x097.15亿千克
表格中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⑵城市: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方面进行;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三、对外开放:
⑴对外开放的开始: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
⑵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⑶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沿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⑷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⑵十二大(1982年)主要内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⑶十三大(1987年)主要内容: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⑷十四大(1992年)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⑸十五大(1997年)主要内容: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⑹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1992年):
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⑻邓小平理论的地位: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第四单元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治上)
⑴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建议的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⑶全国已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冶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⑴“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⑵“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⑶“一国两制”的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⑷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⑸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⑹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⑴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
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金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③2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四、如何认识(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一个中国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②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相同;③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④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并以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伟大民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统一,岛内分裂势力不得人心.
第五、六单元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⑴提出: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⑵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⑶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⑴时间:1955年
⑵与会者:众多亚非国家的首脑
⑶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⑷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⑸讨论的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⑹周恩来的贡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指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⑺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二、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建交:
⑴背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⑵历程:①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会谈.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⑶影响: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见课本P81《中美建交公报》)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⑴经过: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⑵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科学技术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⑴原子弹:
①时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⑵导弹:
①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⑶航天技术领域:
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②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2007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上太空,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籼型杂交水稻
⑴培育者:袁隆平.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⑵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863计划”
⑴提出建议的四位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⑵名称的由来:因为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
⑶《863计划纲要》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问题2:五上第一课《草原》全文的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草原》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问题3:鲁迅 《社戏》的缩写 要主要内容,全文的[语文科目]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都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风的描述起了陪衬作用,使作品读来饶有情趣,亲切感人
问题4:再塑生命全文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问题5:《最后一课》的阅读答案:1、主要内容 2、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和理解 3、感悟从前,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的时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语文科目]
1. 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以及心里的杂草
2.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部分.
3.实践出真知.
选我呀!我这是老师讲的标准答案!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