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断袖之癖_成语典故请解释下"断袖之癖"的典故还有"忠孝不能两全...[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断袖之癖”来源于西汉的董贤.
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
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
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其他回答
“断袖之癖”则来源于西汉的董贤。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成语典故中流砥柱 河清海晏 鲤鱼跃龙门 运用其中的两个写几句话,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语文科目]
现如今全世界呈现出一片河清海晏的景象,在这一过程中捉过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问题2:单刀赴会的成语典故
背景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1]
问题3:成语故事50字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非常喜欢龙,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好像真的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天上的真龙得知后,很是惊喜,专程去探望叶公.它从窗户上探进头去,朝叶公摆了摆尾巴.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屁滚尿流,赶忙逃跑了.
另外想要更好的加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要表里不一,说得好听做的不行.我们可千万不要学习叶公啊!
希望能帮到你 ,能采纳吗?
我想你四五年级了吧
问题4:成语故事有哪些.要具体内容.[语文科目]
亡羊补牢 掩耳盗铃 揠苗助长 削足适履 画蛇添足 买椟还珠 完璧归赵 余音绕梁
孟母三迁 一笑千金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韦编三绝 闻鸡起舞 南辕北辙
好好先生 三顾茅庐 老马识途 买椟还珠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三人成虎
一暴十寒 塞翁失马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气 重于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战
弄巧成拙 风吹草动 乐不思蜀 东山再起 安居乐业 程门立雪 逼上梁山
徒有虚名 骄兵必败 雪中送炭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城下之盟 其貌不扬
指鹿为马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无恐 · 饮鸩止渴 · 自惭形秽 · 专横跋扈
问题5:成语故事和意思[语文科目]
朝三暮四
源于《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非常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一长,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渐渐的,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就改喂橡实给猴子吃.后来,连橡实也不多了,他便对猴子们说给你们“朝三暮四”,猴子们大吵大闹起来;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种说法对猴子说,给你们“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听了都非常高兴.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都指的是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实,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数量是一样的.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诈术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守株待兔
源于《韩非子·五蠹》.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想,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从此以后,他就放下手里活儿不干了,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后来,人们用“守株待兔”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墨守陈规办事,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
鸡鸣狗盗
源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涸辙之鱼
“涸辙之鱼”源于《庄子.外物篇》.这个典故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经常向别人借粮.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是一个既吝啬又爱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对庄周说,不用说借给你粮食,就是借给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后我收到租子后才能借给你.庄周听后非常生气,他讲下面这个故事.
庄周说他在来监河侯处所的路上,听到呼喊声,回头一看,发现在地上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他好奇地问鲋鱼为何呼喊.鲋鱼说他是东海龙王的大臣,不幸落难于此,想让庄周给他一升半斗之水,这样就可以救他一条命.庄周听后说:“可以,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国王,到那边后引来长江水救你,好吧?”鲋鱼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就无法自下而上,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点点水,而你却许诺这样的大话,等你引来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还不如把我送到干鱼店里让我等死吧!”监河侯听了非常尴尬.
后来,人们就用“涸辙之鱼”来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南辕北辙
源于《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杀兼并,都争着想当霸主.有一次,魏国的安厘王准备去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正在旅行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匆匆赶了回去.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除掉头上的灰沙,就去劝说魏王.他对魏王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说他要去楚国,可是却驾着车子飞快地向北方驶去.我听了后非常奇怪,就问他到梦民国去为什么不向南走而向北,因为楚国在南方而不在北方.谁知他却说:'我的马儿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路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说:'我的路费很多.'我又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接着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很高明.'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开楚国的是越远吗?”
接着他又对魏王说,现在大王想要成为一个有名的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你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正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安厘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后来,人们把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行为称为“南辕北辙”,用它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行动相反的行为和做法.
与虎谋皮
源于《符子》一书.相传周朝有一个人非常糊涂.有一次,他想弄一些美味的祭品来祭祀神灵,所以就去找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商量,想借用羊身上的肉.羊听了后,大吃一惊,急忙跑开了.他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后来他又想做一件暖和的皮衣,以便冬天御寒,于是跑去和狐狸商量,想借用狐狸的毛皮.狐狸一听,也吓得跑到深出里去了.后来,人们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与狐谋皮”,表示一种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狐”与“虎”音同又同是动物,它们的毛皮都非常珍贵,所以也把它写成“与虎谋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巧取豪夺
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宋代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用于贬义.
一字之师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买椟还珠
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相传楚国有个商人想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用名贵的香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盒子上面不但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还用香料熏过,这样一来,更加香气扑鼻.他把珍珠放到盒子里,又用玫瑰、珍珠对盒子装饰了一番,盒子看起来更加美观,有个郑国人看到盒子非常好看,于是花大价钱“买椟而还其珠”,买了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他.后来,人们用“买椟还珠”比喻舍本求末,取舍不当;或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到事物的本质.
一箭双雕
源于《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期洛阳人.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尤其擅长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时,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猎.当地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作“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态,又夸奖地称作“闪电”.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猎.突厥王看到空中有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吃,准备搭弓射箭时,只听得“嗖”的一声,两只雕一齐直落下来,突厥王跑去一看,原来一箭射中了两只雕.从此更加佩服长孙晟的本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同时收到了两种效果.
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亡羊补牢
源于《战国策·楚策四》.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