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把课上好?
教师怎么把课上好?每一个老师都想把自己的课上好,这毋容置疑,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努力的,但是由于个人的喜好、性格、心理状态、教学经验以及文化的差异的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课堂却表现的良莠不齐。教师备课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最难是备学生。没有充分的备学生,如何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
我痛苦的思考,是为了快乐的工作。
“如何备学生?”——这个课题有结论吗?有现成的模式吗?课堂教学模式永远都在探索,无穷无尽。如果有现成的模式,绝对是谬论!否则百年来的教育者和教育家就不会不间断的去探索。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的班集体、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师、相同学科的教师个人,其教学方式方法都是有差异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最适合学生的,这已经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家长的共识。那么,搞好课堂教学,就需要每个老师个人的研究和探索。
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照搬照抄不是职业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成长的途径。
一个好老师,是学生接纳的,接纳的原因,在于他(她)不断的把教学行为在工作中、师生相处过程中转化为无形的教育资源。这个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传授。几天来,看见很多老师积极配合我《痛苦地思考(2)》的帖子——回帖 例举10条备学生不充分的课堂表现。但是太少了。这个课题的初衷是想做成一个高品质的“校本研修”,在“研”中提升,在“修”中使得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化、最优化。通过这个“校本研修”中的“教师个人研修”,是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天堂”;在研修中把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的追求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为。而绝不是拿出个结论,念给老师们听,让他们照着去做。
于是,我设计的第一步是例举课堂教学中“备学生”不充分的表现。它的目的是1. 分学科,在教研组专门研讨。越多越好,要充分以高效课堂为标准。2.在例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备学生”的思想意识。3.在例举中,一边例举,一边在课堂教学中修正那些不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使得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步:按照三个维度对那些表现分类。如下——
1,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起点
2,学生思维特点
3,学生情感需求
分别评出三个维度的十大“备学生”不充分的表现
这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教研氛围形成的过程,更是校本研修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研组集体智慧和成果的结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使每一位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这个提升不是靠专家的说教和任何行政命令所取代的。
第三步:针对上诉三个维度30个表现,论述“备学生”的内涵和措施。
这一过程,是一个学校集体研修的结果。在个人研修中得出的便于老师们接受的“备学生”的内容和方法,推行起来还有难度吗?
为了做好这个。希望继续回帖——例举10条课堂教学中“备学生”不充分的表现。再次谢谢你的关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