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随笔
高校教师教学随笔
想说说“高效课堂”。
诠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直接例题有效; 将一道题变形成三道比做十道有效;立足于教科书比用习题课代替复习课有效——我查了查这个词,真TMD流氓。我发现从文化人嘴里出来的没什么好东西。我下面罗列一下高效课堂模式:
一般模式亦称基本模式,为10+30+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这个模式被演绎了以下,笔者不完全统计-----
1)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法则
2)西峡教改的“三疑三探”
3)安阳市殷都区“双向五环”
4)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5)北京志鸿教育“1333教学模式”
6)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7)邱学华“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8)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
9)黎世法“异步教学”
10)钱梦龙“语文导读教学法”
11)杜郎口:“三三六”或“10+35” )
12)“三线”教学 -----用艺术家的眼光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合演着一幕戏剧。这“戏剧”中潜含着三条线索(简称“三线”)——教学线、知识线和情智线。
这么多,挺有意思。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在模仿、克隆,于是形式上都在变。变的东西归纳起来,一是时间分配;二是形式:让学生唱主角;三是预习案+导学案+作业。仿佛一下子炎黄子孙的后代都会“探究、研究”了,老师在幕后,没有师道尊严了,不用教,自己都会了,这真是革命性的胜利。
不过,上课没打瞌睡的了!
想起小时候从小学到高中,我的那些老师怎么不研究高效课堂?怎么那么没有科研意识。还整作业本,抄题,步骤要写全,也没有现在还真那么多同步练习、这个宝典、那个导航、三维设计。还有全品、金太阳。后来我发现,那时候老师留得作业,包括罚写的都能写的完。现在孩子作业都写不完,通宵都够呛写得完,除非抄!一个课要三份,预习案+导学案+作业,因为那叫高效。我记得高中老师让做作业,要求抄题时候说,不能只写页码和题号,抄题就是审题。我突然明白——简单题就做错,难题就不会的原因,是不需要抄题了。那些资料养活了很多人,功劳巨大大。从编辑到出版商,从发行渠道到学校,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上,多少人等着靠它吃饭啊。对了,忘了。我文字表达能力还行,得益于我老师总让我写检讨书,记得是检讨书让我一天天长大,都忘了什么错误了。
为什么作文不会写,写不好,检讨书能写好?因为检讨书是写自己的。
2
想说说高考分。
那个分数不是老师、学校抓的,更不是补课补出来的 。决定这个分数的是母亲——
一位心理学家(日本)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智商是遗传于母亲卵细胞核的DNA片段,生物学上叫基因。 他的研究成果是,智商取决于母亲。母亲的智商也不是用学历来衡量的,这取决于女人做事的方式和策略。
2001年美国,《科学》杂志一文,提出一个名词,叫“敏因”。我想,这是和基因相对的吧。但是敏因是父亲的遗传——
所以,考得好,是还真智商高,有聪明的母亲。考得不好——
还想说说“能力”
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是培养不出来的,就像智商。 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弥补。就像数学物理学不好,补课也基本上徒劳,而别的学科,都可以靠经验来弥补。
学习能力,解题能力,记住是不可以有人的干涉的。而解题经验与学习经验是可以增多的。但是归根结底,经验不能等同于能力。
3
想说精神病
估计我精神不正常了,很无聊。
想睡觉,好好的睡觉,就像只有一个心房、一个心室的动物,冷血那样冬眠,多好。可我偏偏长了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每时每刻都动脉血从左心室流出,走遍我全身的动脉血管、毛细血管,再通过全身的静脉回到右心房。太麻烦了,这个循环让我让我如此的每天忙碌。
我恨死我的心脏。
大约精神失常的人,都怀着快乐、和谐。
因为我有病!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