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月三采风心得
4月15日和16日,我参加了人文传播学院组织的三月三采风活动。虽然很多人认为此次采风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我认为未能适时的调查或许会有一些特别的发现。
15日一天主要是在三亚采风。亚龙湾与大东海景色虽美,但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未能对这些美景仔细欣赏。倒是在亚龙湾附近有很多摆小摊的回族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回来后一查,才知道海南有很多回族人分布在三亚。
待得时间较长,也有所得的,是在凤凰镇槟榔村。解说员对于槟榔村过去现在的介绍并不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但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就的话,槟榔河的风景及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很值得一提的。村民建筑在政府或公司主导下虽有千篇一律之感,但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应该被人们所忽略。槟榔村的黄猄四组是我们在三亚期间主要调查的地方。黄猄四组的村民们多数都是黎族人,村内遍植彬榔树。村子内的建筑也因农家乐旅游发展的需要而涂上了黎族的蹲踞人图案(虽然此类图案原本主要是在黎族人的织物上呈现的)。黄猄四组离三亚市区很近,又地处平原地区,,对外联系非常方便,周边的汉族居民也比较多,因此这里的黎族人应该是汉化程度比较神的“熟黎”。指责这里的黎族在市场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中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是没有根据的。倒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强化了一些民族符号,这些被强化的东西,反而不是他们原来所有的东。倒是感觉一个农村由以农业为主到以旅游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民俗变化(深入到精神层面的)很值得探究一下。
16日一大早便启程赶往我们此次行程的重点调查地点乐东黎族自治县。16号是农历三月初四,已经过了“三月三”这样一个采风的关键时期。很多人都不免会有所失望,因为那天既没有盛大的民俗表演,又没有大把大把的香蕉可吃(当天是乐东香蕉节)。海南黎苗族三月三的盛大风情虽已不再,但是三月三的余温应该还在。这从乐东街上滚滚的人流可以看得出来。
乐东县城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在县城广场往外一望,尽见运低山重,自然感觉神仙的住所也应该离这里不远了。广场后有一公园,有一条小河从这里流过,河边的壁画群多绘制黎族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织锦防线者,有吹奏乐器者,有以竹管听诊者,有跳竹竿舞者。如果谈论乐东县城最有特色的地方,莫过于这些壁画了。中国城市建设广被人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刻意模仿,而且在盲目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泯灭地域和民族差别。县城的建设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乐东县城的这一组壁画(虽然已经在县城边缘了)却给乐东县城大为增彩,足可作乐东的城市名片了。
在乐东县城内逛了足有两个多小时,总体上感觉乐东县城的规模虽然还不是很大,但县城的规划还比较整齐。一个处在群山环绕中的城镇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只是因时间紧迫,未能到居民区走一走那样感受或许会更加直观一些。还有仅看到的一角居民点还显得有些破旧,只是那一小段也处在楼房和繁华店面的掩映中,不太显眼罢了。可见乐东在居民生活的改善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啊!就乐东县城的建筑而言,就如同一般的县城一样,并没有多少民族风格可言,幸好还有河边的那一墙壁画。希望乐东在以后的城建上能够发挥更多的民族要素不仅为发展旅游,更为了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或许是因为三月三的余温尚在,也或许是乐东人的日常生活即是如此,很多妇女头上都带有黎族传统的那种头巾。与乐东人民二横路边出售黎锦、三色饭等民族手工艺品和民族小吃的商贩们所传的黎族服饰相比较,我感觉这些头巾更代表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民二横路边的商贩们的服饰很大程度上具有的是表演职能。在槟榔村时就听唐老师在海南还有很多的老年人有文身,因此这次在乐东就特别留意脸上有文身的人。其中那一上午总共遇到六位脸上有文身的老人,且皆为女性。有一位老人的袖子挽起,可以看见满胳膊的文身。大概现在黎族的青年人已经不再有这种文身的习俗,因此在这里一见也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件幸事了。遗憾的是不能好好观察这些文身及其所代表的巫术上或审美上的特别意义。当然,街上的年轻男女,已经不辨黎汉,但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一个黎族之乡所特有的那种活力。乐东在追求自我特色的现代化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看着“民族团结”的标语离开了乐东,前往下一站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是我到海南后才知道的一个景点,却是我的神往之地。去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海南省诗词学会曾经送我一本儋州《诗联通讯》,封面便是东坡书院的东坡像。因车子出了些故障,因此当我们一部分人赶到东坡书院时已经晚上七点钟了,虽然晚了点,但想一想有几个人欣赏过东坡书院的夜景呢?这种情形之下,也最引发人的诗情,故拈小诗如下:“同是天涯客,相逢藐异年。湖风开树影,暗草展花妍。每作诗文好,相期陡径艰。惜哉时不待,举闲望开筵”。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