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遂古之初_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天地之始,远古之初,是谁将道传递到这个宇宙.天地宇宙都没有形成,更何况人了,那我们作为人类,用什么样的认知角度去考察传道的人是谁呢?已知道的宇宙对我们已经是无穷无尽,那诞生宇宙的环境更是无穷无尽了,谁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去考究呢?现在感觉忽明忽暗,忽然明白忽然不明吧,忽然得道忽然又在道之外.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翻译: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问题2: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语文科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论哲学与民族精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这就像是哲学.哲学充满了思辨,理性的论证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灵光.如一泓清泉,清澈甘凉,可拨云见日,揭示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真理奥妙,哲学又像一座大山,庄严而又沉稳,恒久地审视着万事万物,自然的运动变化,社会的更替发展,芸芸众生的匆忙脚步.他有博大的胸怀,带领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一个个矛盾的对立面被一一破解,在错综复杂中抓住了内在本质.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生命轨迹.它探寻的是一条不曾有过的领域,这片领域如同镜子一样与现实有着相似性,又有许多对立面.通过镜子看见了自己的面貌;通过镜子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哲学,如同一面镜子,反观自身,审视自身.哲学又如一面汪洋,浩瀚无边,博大精深.眺望它,会发现你站在高山之巅,山下的万事万物,代表着一些具体的学科门类,它的融进这一件件具体的事物中,却又能脱胎升华出来,一层层地抽丝剥茧,直至显露出它们的核心,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先以最微观而富有洞察力的思维,敏锐地直觉,严密的推理,在一个个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了它们的内在次序,然后从宏观的层面加以推演,这种推演可以向四面八方拓去,滴滴细流汇聚起来,成为蔚为壮观的海洋.
哲学是构建宇宙的过程,它在对宇宙进行解释,用理想化的猜想来构建心目中那完美的精神家园.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充满了宇宙情怀,哲学有着无尽的时空,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世界里开天辟地;而亘古而来的民族精神,也让中国哲学向太极图一样,流转得古色古香,幻化出勃勃生机.
《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充分体现了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拼搏精神.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唯有自强才能创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强大生命力,这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故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从天地中获得力量,一种执着和信念,可惊天地,泣鬼神.自强不息中,造就一个民族坚强的性格,能够团结一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自强不息发展成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的情操,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以避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当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我们向更高的科学技术高峰迈进;“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三峡工程;民族飞天梦想得以实现的神舟飞船……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都不断诠释了自强不息这一哲学理念的丰富内涵.
德不孤,必有邻.如果自强不息是动态变化,如同汹涌黄河水奔流向海,那么厚德载物,如同巍巍泰山,承载着一个民族宽广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明德而后止于至善,“德”成为中华哲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自在了一种自在的修身,而后达到真善美的不断内化提炼净化过程,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对价值的判断和取向,最终使人达到内与外的和谐统一,内圣而外王.这需要将内心的良好品德激发出来,使品德的修砥可以达到圣人的标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哲学给予民族是积极进取,协调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有序关系,达到和谐而治世.
中国哲学赋予我们另一种民族精神,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产生与发展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自然精神融入传统的人文精神中,体现在文学、艺术、建筑园林各个层面.人在自然中需要诗意的栖居,心灵与自然相沟通,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中医就把人体看作一个小环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喜怒哀乐疾病等都会对这个小环境形成扰动,所以治病强身的目的就是谨和五味,依序四时,调和阴阳.
同样,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节奏相通,人的精神本质上是自然意志在有机体中的反映和体现.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作为物质运动的最高级阶段,呈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和自觉性.从何所来,到何所去.人的精神世界处处显现客观的身影,倾向于以一种自然的本源来解释生命和人生的价值.正如苏轼所说: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体现了自然天地的情怀,让人畅望神思,遐想联翩.犹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犹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叹惋;犹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顿悟.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它给了民族精神一种智慧,一种灵动,一种如同黄山松顽强扎根与峭壁之上,在一片云雾缭绕中流淌出动人的诗情画意,这是中国哲学带给人的神往之处.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统一的整体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理念是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精神源流之一.看着中国文字,这些都从自然万物的形态中演变而来,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方块字都是微缩的自然景观,形象的再现,似乎都有生命在字里行间活动;在竹筒上,壁画中,卷轴内,铜鼎壁,甲骨面……岁月无痕,当历史跨越了几千年后,这些象形文字还是在跳动,透过漫漫的黄沙,段段的城墙,重新唤起那尘封的时间.
整体观同样也体现在园林建筑上,可以使人发挥无尽的想象力.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家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厌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居家园林中处处显现出“道法自然”.在依山傍水,绿林掩映中,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中;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中.
整体性包含在天地境界内,这种境界其实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很多时候都引领着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追求,它使得中国哲学最充满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与我而为一,与自然交流.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上;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我们同自然对话,为天地立心.
中国哲学表现的,是人与天合二为一,人只是自然的延伸,所以民族精神里也就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哲学理念.远古大禹治水,以疏导而功成;战国时李冰修造的都江堰,也是顺应岷江水势,分流之后将其引入农田灌溉,从此成都平原水寒无忧成天府之国,而都江堰工程屹立至今,仍造福与人民.这就是水利工程的顺自然之势以导之,则大业可成.在中国武术中,同样充满了自然的凛冽奔腾之气.一进一退,一虚一实,纵横捭阖,变化万方,疾风迅雷,克敌制胜.人的思想,元气同天地相通,因此人体是一个环境,一个内化的系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整体观顺天地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循自然而变.庄子谈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透过现象看清了本质,在优美的动作中辟大隙,导大窾,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间.
当自然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因势利导不是顺从而是借自然之力为我所用,四两拨千斤,以柔胜刚,使人与自然平行发展,达到和谐的境界.我们民族古老的农业历法,就是根据节气和天文的变化,合理安排农时,达到农业的增产丰收.从另一层面来说,因势利导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是变化的不断发展的生活智慧和治国方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心向背对于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顺应民心,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么在治理国家时就要实行仁政,以道德的感召教化为主,以法制为辅,这也是因势利导,促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的观念,基础在性善,本质上是知行统一,道德上内外合一,实现整体的完美,境界上的提升.
民族精神时时闪现着哲理的光辉.哲学是人生态度,是对民族生命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是反观自身,认识理解并完善的过程,是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而这些也都体现在民族精神,民族内涵,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精神是非常广泛的概念,一切物质成果无不蕴含着思想的光辉,而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以精神的意欲为指引.有体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都可称之为哲学,而中国哲学在几千年岁月的淘沙洗礼后,积淀着厚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这与壮丽秀美的山山水水所滋养出的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幅员辽阔的国土所拓展出的磅礴凛然的民族气质,神秘幽远的未知景观所激发出的民族智慧是一脉相承的.
生生之谓易,中国哲学始终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但又不是咄咄逼人.它沉郁勃发,含蓄如水,情满意真,仪态万方,神奇诡谲.它不像西方哲学,拉着我们的思维,而是引导竣通的过程.我们生命的泉水沿着它所划出的一道峡谷,一弯月泉,一泓美酒,一缕飞瀑,汹涌甘冽,却飘飘洒洒.它甚至向我们展示的是幅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画,是曲曲“忽闻六月梅花落,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笛声,是阵阵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清风……总是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无形中拓展了我们的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之以息想吹也.在这一阵疾风吹过之后,展现的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之景,一种淳朴高尚的民风,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的大智大勇.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中国的民族精神所焕发出的哲学智慧,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它是中华文明的原初推动力之一,它引领着中华代代哲人志士不断地反思,探寻和发展,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古老民族精神,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们是原道,是文化的元典,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这充满思辨的东方智慧,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不断的格物躬行,上下求索中,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
问题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的启示是什么?一定是启示(⊙o⊙)哦!
启示就是人不是生来就是学者,首先要有师,所以知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也要授之于人,才能成为学者.
问题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指传道是指?与意思相照应的一句是?[语文科目]
传道是指 传授知识
问题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科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生平年表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