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_四年级数学论文(5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浅析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要想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更离不开阅读能力培养这一环节.我们有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读练结合习惯的养成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 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 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 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三、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籍,加强阅读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多方面领会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应用,我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籍,如我国张景中院士的科普读物:《数学家的眼光》、《数学传奇》等.同时指导学生写阅读体会.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应当是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它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数学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陌生领域施展才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发展,以真正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小学四年级数学论文[数学科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数学的应用更是无所不在.那么,我们如何从小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新一代的学生呢?我认为,在课堂中,由学生去担任学习的主角,才是我们的心愿.那么,数学活动课就是让我们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成小组,通过自己动手去测量、拼凑、剪切、计算,去探索发现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即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让我们初步尝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成功时的滋味,使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倍增.
例如,我们上《平行四边形面积得计算》这节课时,老师让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发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剪贴、拼凑变成一个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可以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些同学又发现还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两个直角梯形,依然可以拼成一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由此,大家终于自己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再比如,上《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老师采用让同学们玩扑克牌的游戏,使大家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规律,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总之,我认为用活动课的方式上数学课,是我们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上,每个同学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都迫切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我们充分体验套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和自豪.希望老师们能多用活动课的方式来上数学课.这样,我们将会学的更扎实、更轻松、更灵活、更优秀.
问题2:多一点,400字[数学科目]
足球场上的数学
上周四,我在操场上和丁立、杜子凡、蔡子煜等人踢足球.中场休息时,我和丁立坐在墙角边休息.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小红和小丁踢足球的题目,于是就问丁立:“小红和小丁在踢足球,小红每小时踢进20个,小丁每小时踢进30个,现在是下午一点十分,问下午什么时候小红和小丁一共踢进90个?”
丁立一下子想不出来,就说:“笔和草稿纸呢?”我想:即使现在有笔和草稿纸你也未必做得出来呢!于是,我对丁立说:“其实这到题的解题方法很简单:先算出小红和小丁平均几分钟踢进一球?再算出踢进90个球要几分钟?最后把所需时间加上一点十分,就能算出什么时候一共踢进90个球.丁立笑了,反问我:“是不是因为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才被称为“数学小王子”?”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数学题竟和生活有着联系.看来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打交道,足球场上也不例外.例如,足球场的大小就有严格的数字规定:长90—120米,宽45—90米,球门宽7.32米,高2.44米,中圈半径为9.15米等.把足球场与数学联系起来,.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
问题3:四年级数学小论文,很急[语文科目]
巧 分 苹 果
在四年级的奥数课上,有一个学习专题是“年龄问题”.课后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我苦思冥想了好久,都没有解出答案.我又仔细地研究了有关“年龄问题”和“逆推问题”的解题思路,终于茅塞顿开,有了答案.
题目是这样的:三个兄弟分别收到了奶奶给他们寄来的苹果.每人收到的苹果个数是他们三年前的岁数.三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向两个哥哥提出了一个交换苹果的建议:他说:“我只要留一半苹果,还有一半送给你们对方;然后要二哥也留一半,把另一半让我和大哥平分;最后也要大哥留下一半,把另一半让我和二哥平分.”两个哥哥没有怀疑这建议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都同意三弟的要求.结果大家的苹果数都变成相等了,每人各分到8只苹果.问:三兄弟每个人的年龄是多少岁?
我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从最终的结果向前推断,即:最终的交换结果是每人得到了8个苹果,所以大哥在分出自己的苹果前是16只苹果,而二哥和三弟各有4只苹果.二哥在分出自己的苹果前有8只苹果,大哥有14只苹果,三弟有2只苹果.由此可知,三弟在分出苹果前有4只苹果,二哥有7只苹果,大哥有13只苹果.最后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每人收到的苹果个数是他们三年前的岁数”这句话,再分别加上3,所以现在三弟是7岁,二哥是10岁,大哥是16岁.
怎么样,数学中的趣味还是很多的吧!
问题4: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小论文[数学科目]
“舍去”不同 解法不同
顺昌县实验小学五年(5)班郑宇豪
有些应用题有多余条件,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舍去其中的多余条件.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75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5小时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2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行程应用题,选择不同的“多余条件”舍去,可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解法一:把“甲乙两地相距575千米”这一条件看作为“多余的总路程”,将其舍去,其解法是:60-25÷5=55(千米).答:略(下同)
解法二:将“客车比货车多行25千米”这一条件视作是“多余的路程差”,将其舍去,则该题的解法为:575÷5-60=55(千米).
解法三:如果把“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这一条件定为“多余的速度”,那么该题又可列式解答为:(575-25)÷2÷5=55(千米).
(指导教师:吴秋煌)
注:此文2006年五月发表于农村孩子报
一类乘法题的巧算
顺昌县实验小学四年(5)班赖佳雨
你能很快的说出88×64的积是多少吗?让我把这类题的巧算告诉大家吧!
88 64=56 32
8×(6+1)(首加1,头乘头)
8×4(尾乘尾)
你明白了吗?当两个两位数相乘时,如果一个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字相同,另一个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字之和是10时,我们可以采取头乘头,尾乘尾的方法.不过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要注意,
如77×91=70 07
7×(9+1)
7×1(在“7”前补“0”)
就是说,如果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是一位数时,应在前边补“0”.
你学会了吗?试着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66×46= 73×88 = 19×44=
(指导教师:张海灿)
问题5:四年级数学论文[数学科目]
数学论文?还四年级的?
晕 没写过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