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_...咏贫士、归鸟、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命子各写两首...[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拟挽歌辞三首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咏贫士 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其二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归鸟 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 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 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九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请语文高手做一道诗歌鉴赏题(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回.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中的陶[语文科目]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古诗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归去来兮辞》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问题2:求一篇150字的陶渊明的诗词鉴赏.要陶渊明诗的诗词鉴赏,150字.除了《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急】[语文科目]
《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归园田居》(其二)写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归园田居》(其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饮酒》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
《桃花源记》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问题3:陶渊明的名是什么?[语文科目]
楼上的,元亮是字
陶渊明的名是陶潜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问题4:诗歌赏析 锦瑟-李商隐 相见欢-李煜 饮酒-陶渊明 蒹葭《诗经》 江城子-苏轼 每首诗200字赏析即可如题 感激不尽那个蒹葭《诗经》只有前面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语文科目]
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是古代对琴的一种称呼,以象征的手法将锦瑟描写成没有尽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长琴的景象,多条琴弦部在琴上面,旁边没有一个人,只有许许多多的蜡烛围绕其间,条条火焰东歪西倒,琴声在没有人弹奏的情况下弹起,是一支忧伤之极的低调音乐,弹之不尽的琴弦仿佛是人的一段一段生命.我认为这两句诗是李商隐思忆自己逝去的年华的悲伤句子,此句没有任何表现悲伤的词语,只是为了展开后面的典故和最后的“此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庄生梦蝶故事的一个概况了,传说庄子有一天梦见了蝶仙,醒来以后都不知道是自己梦见了蝶仙,还是蝶仙梦见了自己.颇具幻想的一个故事,十分的朦胧,十分的奇幻.后面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说传说中杜宇退隐后国亡,自己也死去,魂魄化为杜鹃,暮春啼叫,口中吐血,声音凄惨呐!这两句诗做出了前后对应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应,还是典故上的对应.两个十分奇幻的故事,一个平静,一个凄惨,前者是从现实走入虚幻,再由虚幻走回现实,就再也认不清虚幻与现实了.后者是在现实走入了虚幻,却再也走不回现实了,是生命的一种升华,却带给人痛苦.李商隐对虚幻和现实以典故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表现出生命的可贵和其短暂,是李商隐对人生的感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上两句诗是以两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典故为题材的,这两句诗则是以两个地点两样物体为题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写蚌能产出珍珠,而蚌生于月亮之下的大海,明月下产出泪晶一般的亮的珍珠,可谓蚌人生的乐事啊!可是大家有没有想到,蚌身上的珍珠,是要经过吸取天地之精华才会产生的.而在这期间,蚌受到的是多么厚的苦难啊!李商隐是为了表明人生的阴晴圆缺才写出此句的呀!蓝田日暖玉生烟描述的是盛产美玉的蓝田,这次不是夜晚的大海了,而是晴天甚至是夏天的陆地了.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存在这相对的关系.玉中存着太阳的光华,存着人民之厚爱;珠中存着月亮之灵气,存着蚌对其的血与汗.都是李商隐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呐!是玉和珠的比兴啊!多么奇妙的一种手法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一个总结,是营造明朗清丽,幽婉哀怆意境之后的一个反悔.是世人的反悔,还是李商隐的反悔,这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迷蝶,托杜鹃,月生珠,日产玉的境界在人们的心中已经逝去,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忘记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和一切,到一切和一切都逝去,我们也在时间的年轮中逝去,我们才记起,一切一切都成了追忆,都只能追忆!在此时,我们在明朗清丽,幽婉哀怆意境中,只能在现在的现实中徘徊,不知所从,只能让这一切一切成为无可追从的思忆,变成一帘幽梦,一丝月光,永远成为一个死去故事,一滴干涸的眼泪了.
2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4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5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o>_
问题5:陶渊明的简介只要简介和身世 跪求 这是我们的今天的作业 谢谢了[语文科目]
陶渊明画像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陶渊明 画像(13张)陶渊明 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