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数学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_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目录[数学]”,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点
京教版 七上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
一 我们周围的图形世界
1.1生活中的图形
二 走进“数”的世界
1.2 我们周围的“数”
三 现代计算工具简介
1.3 计算工具的开发
1.4科学计算器的使用
第二章 对数的认识的发展
一 对有理数的认识
2.1 负数的引入
2.2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3 相反数和绝对值
二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2.4 有理数的加法
2.5 有理数的减法
2.6 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7 有理数的乘法
2.8 有理数的除法
2.9 有理数的乘方
2.1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1 有效数字和科学计数法
2.12 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 等式和方程
3.1 字母表示数
3.2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3.3 等式与方程
3.4 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
3.5 一元一次方程
三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3.6 列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 简单的几何图形
一 对图形的认识
4.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4.2 某些立体图形的图
4.3 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二 直线、射线、线段
4.4 点、线、面、体
4.5 直线
4.6 射线
4.7 线段
三 角
4.8 角及其表示
4.9 角的分类
4.10 角的度量
4.11 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角的换算
4.12 角平分线
四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14 相交线与平行线
4.15 用计算机绘图
京教版 七下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5.1 不等式
5.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3 不等式的解集
5.4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5.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第六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6.1 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
6.2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6.3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4 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七章 整式的运算
7.1 整式的加减法
7.2 幂的运算
7.3 整式的乘法
7.4 乘法公式
7.5 整式的除法
第八章 观察、猜想与证明
8.1 观察
8.2 实验
8.3 归纳
8.4 类比
8.5 猜想
8.6 证明
8.7.1 余角、补角
8.7.2 对顶角
8.7.3 平行线
第九章 因式分解
9.1 因式分解
9.2 提取公因式法
9.3 运用公式法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0.1 总体与样本
10.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0.3 数据的表示
10.4 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
10.5 平均数
10.6 用科学计数器求平均数
10.7 众数
10.8 中位数
京教版 八上
第十一章 分式
11.1 分式
1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1.3 分式的乘除法
11.4 分式的加减法
11.5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
第十二章 实数和二次根式
12.1 平方根
12.2 立方根
12.3 用科学计算器开方
12.4 无理数与实数
12.5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
12.6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12.7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第十三章 三角形
13.1 三角形
13.2 三角形的性质
13.3 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3.4 全等三角形
13.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3.6 等腰三角形
13.7 直角三角形
13.8 基本作图
13.9 逆命题、逆定理
13.10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13.11 勾股定理
13.1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四章 事件与可能性
14.1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4.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4.3 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京教版 八下
第十五章 一次函数
15.1 函数
15.2 函数的表示法
15.3 函数图象的画法
15.4 一次函数和它的解析式
15.5 一次函数的图象
15.6 一次函数的性质
15.7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十六章 四边形
16.1 多边形
16.2 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6.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16.4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16.5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6.6 中心对称图形
16.7 梯形
16.8 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3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
第十八章 方差与频数分布
18.1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18.2 用计算器计算标准差和方差
18.3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京教版 九上
第十九章 相似形
19.1 比例线段
19.2 黄金分割
19.3 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
19.4 相似多边形
19.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9.6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9.7 应用举例
第二十章 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20.1 二次函数
20.2 二次函数的图象
20.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20.4 二次函数的性质
20.5 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
20.6 反比例函数
20.7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应用
第二十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21.1 锐角三角函数
21.2 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1.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21.4 解直角三角形
21.5 应用举例
第二十二章 圆(上)
22.1 圆的有关概念
22.2 过三点的圆
22.3 圆的对称性
22.4 圆周角
第二十三章 概率的求法与应用
23.1 求概率的方法
23.2 概率的简单应用
京教版 九下
第二十四章 圆(下)
24.1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 圆的切线
24.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4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变换
25.1 平移变换
25.2 旋转变换
25.3 轴对称变换
25.4 位似变换
第二十六章 投影、视图与图
26.1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26.2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6.3 简单几何体的平面图
第二十七章 探究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
27.1 探索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
27.2 探索数学问题举例
第二十八章 数学应用的一般思路
28.1 数学应用的一般思路
28.2 数学应用举例
其他回答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一)下载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虽然没有悬赏分,但是如果答案好的话我会追加的![语文科目]
另外,其他科目,年级的电子书这里全都有,点科目进入,选择年级,就可以看到电子书了:http://www.pep.com.cn/
问题2:哪个好心人可以把下册的也给我呢?我要深圳福田区的版本.[历史科目]
(上册的) 上下两册都有 别望了给我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下册的)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单元检测
期中测试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l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问题3: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数学科目]
你确定你要?
好吧,给你
初一数学概念
实数: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无理数: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
自然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0、1、2、3、4~(0包括在内)都称为自然数.
数轴:
规定了圆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圆点的距离称为a的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数学定理公式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⑴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⑵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⑶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⑷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角的平分线:从角的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能把这个角平均分成两份,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数学第一章相交线
一、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并且有一条公共边,这样的角叫做邻补角.邻补角是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角,即邻补角一定是补角,但补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二、对顶角: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因此对顶角也可以说成“把一个角的两边反向延长而形成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垂直
1、垂直:两条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记做a⊥b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
2、垂线的性质:
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法:①一靠(已知直线)②二过(定点)③三画(垂线)
4、空间的垂直关系
四、平行线
1、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 “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① 同位角:“同方同位”即在两条直线的上方或下方,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② 内错角:“之间两侧”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
③ 同旁内角“之间同旁”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
3、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①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④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 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6、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7、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五平移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说明: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图形的位置;②“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沿着同一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这也是判断一种运动是否为平移的关键.③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2、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其实这些网上都有的,不过还是祝你学有所成吧.
问题4:上册目录要最新的,就是今年的一年级用书的目录……立刻要!请问04年4月,也就是8年前的数学书和现在一样么?[数学科目]
第一单元 数一数,第二单元 比一比: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五单元 分类: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十单元总复习:
问题5:问题在数学书上第66页例: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他们的大小(用<连接):-1.4,√2,3.3 ,π,-√2,1.5-√2<-1.4<√2<1.5<π<3.3ps:√表示根号我的疑问62页说一个正数由正、负两个[数学科目]
正确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负的平方根之间的关系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负的平方根
也就是平方根有两个,一个是算术平方根,一个是负的平方根
a≥0时,±√a表示a的平方根,√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而-√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的绝对值,即负的平方根
以后对概念要正确理解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