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孔融让梨读后感_孔融让梨的读后感[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孔融让梨的读后感《孔融让梨之后》读后感
孔融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让,不过最大的缺点也是谦让-太过头了,孔融让梨的读后感.先是让梨,紧接着让奖状,后来把地球引力的论文也让了,接着让什么Q币呀,越野,宝马车……事事都不得不谦让,自己为了深受人爱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别人去更加爱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欢喜.
其实,孔融不理智,为什么要让呢?留自己用怎么不好呢,为了让梨之誉,也不至于事事都谦让吧!该谦让的就谦让,不能让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得到东西,而想孔融这样付出劳动的人却一无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处处上谦让,那这社会,虽然变和平了,但是人们自己心理上会不愿意的,但为了自己深受爱戴却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付出了劳动的,我觉得我有权利来享受这个成果,如果我谦让给了你,其实就是纵容你,不是爱你,而是害你!这样你会总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
我想对孔融说:不要为了自己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谦让的太过头了!在事事上,处处上谦让你自己觉得好吗?不要再谦让了,你已经谦让过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对孔融谦让过的人说:你们真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学生,有个好工作,买车买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谦让而得到的!
总之孔融让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连连.
点评:
《孔融让梨之后》我没有读过,不知写的是什么,但从这篇读后感的片言只字中隐约感觉到,似乎写了“孔融让梨之后,为了保持谦让的名节,把什么都让了出去”?我不知道小作者对原文的解读是否准确,所以要评价这一篇读后感就有点麻烦,只能就习作本身谈一谈.
这篇习作有观点,但是观点有些杂乱,作为一篇读后感,缺少一点章法.读后感作为一种文体考察,一般需要抓住一点,集中表达,由一点进行联想和推理,联系生活或知识点来写.当然如果是自己写的随想,写着玩玩,不用被考察的,就无所谓了.
习作观点本身值得推敲,至少从小作者的言语中,我看到了一对矛盾:到底是孔融主动谦让,还是身边的人逼着他谦让?这显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大约也是此文观点杂乱的原因.
同时提个醒儿:写读后感,建议不要选择这种文章.这类文章,通常是借已有典故进行再创造,多为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不知小作者看的这一篇是不是),这种批判形式需要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体会和认识基础上,才能够领会其深意,所以并不适宜小学生阅读.不过,如果是童话题材,借典故创造了新的童话故事,到另当别论了.【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孔融让梨的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孔融让梨读后感[语文科目]
孔融最后抛弃妻子 惨遭杀害 而小学教科书里面拿这样一个人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还美其名曰——懂得谦让 像这样一个虚伪的人 下流的人 脱离了基本人性的人 改头换面之后堂而皇之的登上小学教科书 足够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多么失败
问题2:《孔融让梨》读后感 要250字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我经常和表弟为了一盘好菜,争得面红耳赤.都想自己能多吃一些,根本没有考虑别人.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问题3:孔融让梨的感想怎么写?[政治科目]
孔融让梨使我学会了学会分享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4:孔融让梨读后感 600字急需[语文科目]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神童点子故事》,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爸爸从集市上买来了一些金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上学期,我被评为“有孝心的好少年”单项奖,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中午学校发餐点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 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姐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网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高梵晟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高梵晟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新年都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问题5:孔融让梨的读后感500字[语文科目]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