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徐志摩代表作_求徐志摩作品读后感600~800字 速求[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读徐志摩的《散文全集》第三卷,所了解的全是徐志摩在感情方面的一些感受,只觉得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有情人.在读第一卷所感受到的是他在思想上的矛盾的一面(是指对现实的失望).当然,在描写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又表现出了孩子似的惊奇.难怪王亚民在代序中说“志摩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与所谓“成人”的区别就在于稚洁、天真.孩子没有稳定的想法和固定的观念,只如天空的一缕轻烟,四向飞飏,随风飘荡而已.”读完这本书,的确有这种感觉.面对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他所表现出的无助,迷茫,就可以看到他性格软弱的,消极的一面.但不伦他在现实面前的表现有多么的让人失望,我们都不能抹杀他在写作方面的伟大成就.曾经听有人说过徐志摩的作品不可读之类的话,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徐志摩到底是何许人,也从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直到上中专时朋友送了我一本《徐志摩抒情诗选》,我才第一次品尝了他的作品之温柔,之弱美,感受之深,往往让人产生或同情,或怜悯,或忧伤,或释然的感觉.真的是别有一翻情调在其中.他能把他的所想,所感,或喜或悲的感情,用一首或委婉,或动情,或哀怨的小诗表达的淋漓尽致,实在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对他在诗情上称为天才,一点也不过分.对他在思想上来说是一个性格不稳定的天真的孩子,也不是不恰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徐志摩写过关于日本游记的感想有哪几篇文章?游记。散文这种的。非诗。[语文科目]
翡冷翠山居闲话》、《秋》; 春痕》《偶然》
问题2:红色书籍读后感(800字)
《周恩来传》的读后感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
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
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要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实现.
问题3:徐志摩的落叶的感想落叶阵阵的西风吹落了窗前枣树的叶子也吹冷了你的梦.你却从笼罩的网中坚定地伸出手臂去问时代,要一点血液里溅出来的真东西.你说,心灵境界的彩虹 ,是活着的胎儿;
这首诗是徐追求爱情、美与自由的集中体现之一.但是通过这诗,你卡哇伊看出徐志摩在保举自己做自己的情人
问题4: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语文科目]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在外婆家的几天,我偷偷弄出几个钟头看看新买的小说《明朝那些事》.一开始看见是一次去数学组问题目时,看见亲爱的“嘟嘟嘟”同志看着这书.
也算是KAKU做得好广告,说什么点击率第一啥的……行,假期我就恶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明朝,这也算是我关注比较多的一个朝代.(第一是三国时期)看过我以前博文的各位应该不会忘记我的《重返明朝》(没看过的有兴趣的往前翻翻,).在那时我不过是为了应付一下政治老师的作业,可没想到这一写得了表扬.高兴啊,行,往下写呗!可是没有这方面的历史知识,难啊!(这里说一下,本人是金庸同志的忠实读者,14本读了13本,还有那《鹿鼎记》由于一直买不到盗版,行了,看电视吧!现在黄晓明那版……比较差,不是别的,小宝不是晓明,晓明太帅,演员选错了!出去了,收回来!)
金大师融史的本领炉火纯青,小辈们自是不敢(甘)落后不是!补吧,最先看的是《明朝的七个人》(名字应该是的,错了不管!嘿嘿)最先讲的是朱元璋同学,这里讲的貌似有点偏激啊,纯属就是在骂他是个土包子,农民工,乡下人没见识!搞得我在看《明朝那些事》时都不时在找那个充满农民气息的朱同学!
在《明朝那些事》中,当年明月可以说是尽其所能维护了一代帝王的形象啊!这算是我看到朱同学到死为止得出的第一个感觉.明显的反差啊,这里就又要迫使我去看《明史》了(这就等等再说吧!)
关于朱元璋,还是要说说这个人.在《明朝的七个人》中那朱元璋就是在当时没有施行计划生育造成的多产人员,家里没条件啊,养不起啊!这就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那是没有医保,没有低保,你种多少还得交公,在那时恶吏嗑你点,好了一年的活就算你白干了!真真正正的义务劳动啊!现在嘛,好多了,可是计划生育阿,在中国农村还是不能理想地推行,为什么呢?农村人责任那么挣钱养活家里人?种地!由于现在中国人口基数大,每户分到的其实也就那么一点,在此,我们就不要羡慕欧美国家机械化种田了……在中国人数没有下降到5亿左右我看是没有希望的.这也是现在计划生育的重要责任!农民么干活,早上干晚上干,当干到不时劳动力为止,好了,这位同志就是废人一个了.这就需要儿女们养活了……可是儿女们也有自己的家啊,也要养活这一家子啊!这么就出现了“多生不是错,生多不罪过”的教条,多子女以后各个子女的负担就少点……这也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啊,但是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啊!那也是没有办法,在此也就不再多加评论了!
不过,在朱重八(这么说也可以叫朱八八了)那个年代,多生也是饿死啊!朱五四同志(重八他爹)在现在怎么说评个市级劳模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啊,不过在那时还是逃不过被饿死的命运……可悲!说到吃饭,有点饿了,就到这里结束了吧!
问题5:徐志摩浓的化不开读后感 600字[语文科目]
但它更以文字的酣畅、语调的湍急和妙想纤得的比喻强化了流转、迫急、繁富的散文语态.如上山时,“她在前面走.上山.左转弯,右转弯,宕一个.山腰的弧线,她在前面走……灵活的山的腰身,灵活的女人的腰身.浓浓的折叠着,融融的松散着.”山路的姿态与女人的曲线互比,别有韵味.所选择的动词也都是急切而简明的,暗合着廉枫紧随其后时注目欣赏而又有点紧张兮兮的独特心境.而当她进了洞府之后,廉枫攀上了顶峰,凭眺香港时便被美景所陶醉了.“宇宙的肉身的神奇.动在静中,静在动中的神奇.在一刹那间,在他的眼内,在他的全生命的眼内,这当前的景象幻化成一个神灵的微笑,一折完美的歌调,一朵宇宙的琼花.一朵宇宙的琼花在时空不容分仳的仙掌上俄然的擎出了它全盘的灵异.”意象纷繁、离奇而美丽,对大自然赋形绘彩饱含诗意.那“山的起伏,海的起伏,山的起伏……形成了一种不可比况的空灵,一种不可比况的节奏,一种不可比况的谐和.一方宝石,一球纯晶,一颗珠,一个水泡.”排比的句式,意在造成一种回环、繁复的语态,四个比喻更是四个诗的意象.在作者笔下,这只是一刹那的“物我融合”的灵异感受.之后一整段对这“刹那的神奇”的体验细致揣摹,对灵秀的自然极尽渲染,用词绵密、色泽缤纷,那融于自然时“沉酣的快感”淋漓流现,如诗如画,充分显示出徐志摩的诗人气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