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碧空何处来时路_帮忙提供一些有关论汉武帝功过的诗词[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翦伯赞曾经作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其中第一、二两句就是在赞扬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伟大功绩.
2、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汉武帝杂歌三首》是直接的评价:
汉武好神仙,黄金作台与天近.王母摘桃海上还,感之西过聊问讯.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绿鬓萦云裾曳雾,双节飘飖下仙步.白日分明到世间,碧空何处来时路.玉盘捧桃将献君,踟蹰未去留彩云.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可怜穆满瑶池燕,正值花开不得荐.花开子熟安可期,邂逅能当汉武时.颜如芳华洁如玉,心念我皇多嗜欲.虽留桃核桃有灵,人间粪土种不生.由来在道岂在药,徒劳方士海上行.掩扇一言相谢去,如烟非烟不知处.金茎孤峙兮凌紫烟,汉宫美人望杳然.通天台上月初出,承露盘中珠正圆.珠可饮,寿可永.武皇南面曙欲分,从空下来玉杯冷.世间彩翠亦作囊,八月一日仙人方.仙方称上药,静者服之常绰约.柏梁沉饮自伤神,犹闻驻颜七十春.乃知甘醲皆是腐肠物,独有淡泊之水能益人.千载金盘竟何处,当时铸金恐不固.蔓草生来春复秋,碧天何言空坠露.汉天子,观风自南国.浮舟大江屹不前,蛟龙索斗风波黑.春秋方壮雄武才,弯弧叱浪连山开.愕然观者千万众,举麾齐呼一矢中.死蛟浮出不复灵,舳舻千里江水清.鼓鼙馀响数日在,天吴深入鱼鳖惊.左有佽飞落霜翮,右有孤儿贯犀革.何为临深亲射蛟,示威以夺诸侯魄.威可畏,皇可尊.平田校猎书犹陈,此日从臣何不言.独有威声振千古,君不见后嗣尊为武.
3、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汉武帝诗句
《有感五首》之一 杜甫.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有感五首》作于公元763年,那一年,吐蕃进攻大唐,长安危在旦夕,朝廷中分为“战”与“逃”两党.杜甫此时作诗,表达了寸土不让,坚守长安爱国之心.诗中引用了“张骞乘槎”的典故.歌颂了汉武帝时代的兵强马壮,用以鼓励沙场征战的大唐将帅士兵.特别是“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四句,以“仙人乘槎”之典故,委婉的说出了,国家的疆界一寸不能放弃,交战的旧地,是张骞时代就归为大汉的土地,在战争中,虽然会出现累累新白骨,但是,为了旧时的“拓边”,为了国家的完整,马革裹尸,虽死尤荣.这是一种悲惨的壮烈.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有“汉帝多自作诏”一条,其中说到“汉诏最可观,至今犹诵述”,文辞“可观”,古今“诵述”的诏书中,有的是“天子自作”.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汉武帝.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说,“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澘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诗的第一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秋风客”成为汉武帝的代号,正是因为《秋风辞》的缘故.
苏轼《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句,《安期生》诗“茂陵秋风客,望祀犹蚁蠭;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句,也是同样的例证.清人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一一“飞廉馆瓦”条说到元人王恽就一用汉飞廉馆瓦当制作的砚台写诗,也称汉武帝为“秋风客”:“元王文定恽《秋涧集》有《飞廉馆瓦砚歌》,略云‘刘郎杳杳秋风客,神鸟冥飞忆初格.豹章爵首尾蟠蛇,建章千门风冽冽’云云.”
问题2:"论汉武帝的历史功过"范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文体: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字数:500以上,2000以下急,求救,[历史科目]
仅就汉武帝最大的业绩攻击匈奴来讲,吴思认为,从战争的效果看,国内民生凋敝,外患并未根除.汉武帝的铁血政策未必是最佳方案.同样的效果,以代价更小的方式完全可以达到,比如修长城.
对于汉武帝生平形成的"精神遗产",吴思认为:精神遗产,看怎么说.打仗可以看成精神遗产;修长城,那不也是精神遗产吗?再比如清朝,睦邻友好,邻国有困难时伸出援手,两利,双赢,那不也是精神遗产吗?三种精神遗产,哪种更好?为什么非要打呢?难道说,我们的祖先把匈奴打到欧洲,然后祖先的手下败将再把欧洲灭得灰头土脸,这个才更好?
缺了汉武帝的霸道,我们民族是否会因此少了一种激烈情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老百姓哪能为这种帝王的霸道感到自豪呢?"吴思说,"小孩身上被人吐了一口痰,他上去就把人眼睛挖了,我想任何父母都不会觉得这是好事.汉武帝所有的事都‘愣',都过度,荷尔蒙太旺盛,当一个人的人性得到最张扬的发挥时,肯定是他人的边界被压缩到最小的时候.汉武帝做事,除了他自己痛快,谁都不痛快.如果他的所作所为导致后人效法攀比,那就更不好了.还是想想孔子的精神遗产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是否已从个人行为转化为民族的共同记忆?他功劳真的需要那么激烈的质疑吗?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自己的评价.晚年汉武帝自己下罪己诏了.我们更应该从这笔精神遗产中获益."吴思笑盈盈地说.
总之,吴思认为汉武帝个性鲜明,雄才大略,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的过失,而且过大于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朴民则认为,汉武帝功劳大,错误多.文帝景帝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武帝则是弄个乱摊子,让别人来收拾.
然而与吴思不同的是,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是在诸多内外方略中,选择了一个短期有利有弊、长期影响深远的方略.
英雄造就了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一方面,汉武帝时代,汉朝确实具备了主动出击的经济实力.汉高祖时期,天子的车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将相外出乘牛车.汉朝屡屡受害于匈奴,却只能选择和亲.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策已经具备了多种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武帝的决策无不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条件,换一个皇帝,决策也许就完全不同于汉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学对汉武帝的影响也很大.公羊学是儒家中与法家结合得比较紧的学派,它讲究的是"大一统"、"尊王",还有就是"大复仇".所谓"大复仇",就是后代对于先辈的耻辱,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复仇.
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汉朝的盛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不要说张骞、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就连社会底层也不乏郭解这样的"豪侠",连司马迁这种黄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怀天下,锐气逼人.那是中国人精神锋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绝不仅有汉武帝一个英雄———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汉武帝是具有世界情怀的中国人,所以他才得以从文化心理上、从基本疆土上确立了中国人是中国人.后来历史沧桑,我们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来越少了.撇开道德判断而言,一个民族毕竟是需要积极进取精神的.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对汉武帝的功过则倾向于描述.
汉武帝时代,在中国的疆域中,农耕区域基本定型,一直到现在都差不太多.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夺取了适合农耕的河西走廊.如果没有河西走廊,中国的疆域就不会发展到中亚.岭南,汉初实际上难以控制,汉武帝时代重又回到中央政权控制之下.中国历朝历代都追求"大一统",这些地方不统一进来,就不能算完成了标准意义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基础."客观地说,儒家适合中国农业社会.汉武帝只是完成了儒家作为权威的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如果儒家不适合中国社会,就算再有几个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没用."葛剑雄说.
汉武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政府结构也影响深远.汉武帝时代的"内朝"、"外朝"制度,后世基本沿袭,变化不大,比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等.
葛剑雄认为,汉武帝确实有穷兵黩武的一面.反击匈奴,却把军队打到了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用追求和平来解释.汉武帝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获得封侯的机会就发动战争,这种私人动机不应该替他隐讳掉.
盐铁官营,把专制集权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聚敛财富.事实证明,这些政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流民四起,人口减半.
另外,汉武帝还梦想长生不老,导致骗子纷至沓来,搅扰朝政.晚年刚愎自用,性情叵测,儿子杀了,夫人也杀了,后来谁被他任命为丞相,就会感到大祸临头,还有人哭着不肯做丞相.
从各方面看汉武帝都很像秦始皇.然而他和秦始皇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晚年有所反思:颁诏罪己,息兵休养,顺利交班.这些政策的实施,多少弥补了早年狂悖所造成的灾难.
学者最想看什么?
葛剑雄完全没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因为"我不必通过电视来了解汉武帝".吴思也一样,"我没有看的欲望.电视剧没完没了,浓度太低,太耽误时间了.有看电视的时间,不如看历史资料."
"如果要表现汉武帝,尊重这段历史,一定要把汉武帝的复杂性表现出来.一方面,汉武帝是历史时代、整个社会的产物.他的一生,无论个人命运,还是政治生涯,经常会使人浮想联翩———历史竟然有如此之大的相似性.早年的汉武帝意气风发,功欲炽烈;晚年宁可把监国大权交给大臣,也不交给亲属,最当他权力达到顶峰时,实际成了孤家寡人.当他后悔时,一切都晚了,这是帝王的典型悲剧.可另一方面,汉武帝也是人,人的七情六欲他都有,他晚年时,大臣的孩子抱着他玩,他会感到非常高兴.
"司马迁,也有不那么伟大的一面.他富于情感,这对文学家是优势,对历史的记录者却是短处.他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中往往有夸张成分,而对有些重要人物却过于简略.李陵的战败和投降,汉朝方面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他的个性也有软弱的一面,以民族大义衡量就不可原谅.总之,人无完人."
葛剑雄说,自己没有看战争的大场面的欲望.看待汉武帝讨伐匈奴,他认为不能只从汉族的角度看,汉朝和匈奴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匈奴人被打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程度,历史的伤痛是否更深重?要从生存斗争的角度看汉匈斗争.
吴思对汉武帝最感兴趣的有三方面,却都与视觉关系不大.首先是汉武帝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其次是如何处理与工商阶层的关系,再次是如何处理意识形态的争论.这三者是浑然一体的,但如何处理与工商阶层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历代皇帝永恒的问题,也是现阶段吴思最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在汉武帝时代,这个问题在争论中达到高潮,焦点是,工商业是官办好还是民办好?
吴思说: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这点在汉朝已经是共识了.治天下,和谁共治呢?
"战乱平息,王朝初建,中产阶级往往已经被消灭殆尽,此时天下以自耕农为主要人口.然而和小农共治天下是不可能的.皇帝就会通过官僚体系控制农民,与官僚集团共治天下.接下来,地主阶层发展起来,并迅速与官僚结合.此时皇帝与官僚地主共治天下.农业定局了,再接下来,工商业发展起来.统治者就开始考虑是否与工商业阶层共治天下的问题.但是工商业阶层在中国一直很弱小,历史上工商业阶层一直没能力与统治阶层讨价还价.
"统治者对待工商业,最简单同时也是最笨的方式是,把有大利可图的行业拿过来自己垄断.汉武帝时的盐铁行业即是如此.汉初的冶铁行业,应该是民营的.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秦时被从赵国发到四川.到了四川之后就办起了冶炼企业.当时战争频仍,钢铁需求旺盛,很快卓王孙就富甲天下了.直到汉武帝时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时,卓家的日子还过得相当好.冶铁能有这么大利益,官家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官家把盐铁拿到手后,企业马上就会出现低效、腐败等现象,由大利变成亏损.此时,民间力量就有机可乘了.他们会想方设法收买官员,分得一杯羹.官员被收买之后,整个社会的实质就变了."
吴思认为,民间力量渗入官营工商业的过程不会是正式的、公开的,而是偷偷的,是"一个人的革命".但吴思不认为此时官家就会代表私营工商业力量:"没杀鸡取卵,就是代表鸡了?那不是可笑吗?"
汉武帝将盐铁官营,后来引起争论.法家认为,盐铁应该官营.而儒家则反对"与民争利".法家的道理堂皇,而儒家的证据充分.比如,冶铁官营之后,镰刀割不动草,价格却很高,没人买就摊派.企业为了完成指标,就制造大件,卖不出去就堆着生锈.
早在汉武帝时事实就已证明,工商业官营是行不通的.然而这种争论一直在翻版,只是每次的争论用词都不一样,大家都自以为碰到的是新鲜事.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这样被忽略了.
问题3:"论汉武帝的历史功过"范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选择一个制度评论)文体: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要有历史事实支撑) 字数:500以上,2000以下
在搜所栏中填写百家讲坛,就可以找到.然后保存BT种子,最后用迅雷打开BT种子即可.这样资源多,下载速度快.我刚下完.
你下第36集叫千秋功过.由河南大学著名教授王立群点评汉武帝一生,我想对你很有帮助.毕竟他是专家
问题4:汉武帝的功过及其子刘弗陵的功过[历史科目]
汉武
功:
在政治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经营河西;西南开边;东北拓展;并且颁布推恩令一稳固大一统局面.
在经济方面,实行了货币改革;兴修了水利,使黄河在以后的80年中没有发生过大的水灾.
在文化方面他重视儒学;重视经书,并在长安兴办太学.
过:
汉武帝在位期间,连年征战,大兴土木,迷信鬼神,滥用酷史,耗尽了文景以来的积蓄,激起了多处民族起义,不过晚年“悬崖勒马”“轮台罪记诏”西汉得以转危为安.
弗陵
是汉昭帝,但死的很早
他秉有父亲的遗传性,所以也好文学.他在宫中穿淋池,中植菱荷,时在其中作
水嬉,日暮忘归,作《淋池歌》,命宫人歌唱.又有《黄鹄歌》.(均见《古文苑》).
问题5: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功过[历史科目]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的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试图纠《史记》之弊,其论汉武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清吴裕垂《历朝史案》,则指出:
“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了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论三篇,史称天人三策.武帝召问之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本体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表明此人视野之广阔.他要求作为哲学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论事地回答,而要讲出“大道之要、至论之旷.这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时应变之权,而是系统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诚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翦伯赞描述汉武帝云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尔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结果此人由于恨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而他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