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 纪录片_求一篇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几百字就好 急[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豆瓣上有很多哈
张以庆《幼儿园》
张同道《小人国》
陈为军《请投我一票》
是幼儿园纪录片的杰出作品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纪录片《幼儿园》的影评
豆瓣上这部电影的最受欢迎影评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问题2:跪求一篇纪录片《伟大的旗帜》观后感~~800字左右各位大大拜托了~[语文科目]
我目前也正在找这个,纠结.
问题3:中国史话纪录片 观后感300字 急[历史科目]
看完之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仍然历历在目,授以鱼,不如授以渔.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泱微观.这部纪录片是打开史学宝藏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可以一览史学史料的梗概.首先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时空观念相对较近,史料史书的保存更是其它时代所不及,“天朝上国”观念坑害我们很深了,要引以为戒.血与火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落后,就会被凌辱;一个民族懦弱,就会被奴役.历史不会重演,我们将牢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在我们手中,繁荣强大的中国不再是梦想,在我们脚下,中华大地将重现辉煌.我们将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已永远过去!为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壮的体魄.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而现在的中国,需要我们新一代去建设,它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也有义务去建设它.我们都是热血青年,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只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背负一个信念,我们的祖国将会繁荣昌盛!
问题4:海洋纪录片 观后感400字[语文科目]
这部影片的美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是海洋的协奏曲,这是生命的交响乐,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这是天地之外的细语,这是宇宙间最动听的声音.生态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在《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镜头,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中那深沉的师生之谊和伤感的怀旧之情而感动过,雅克.贝汉演而优则导,但他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一脚踏进了自然之中,以纪录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着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类文明给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这位法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他的纪录片诗情画意壮丽唯美,有一种涤荡心灵的震撼力.在雅克.贝汉的众多生态记录片中,真正亲自操刀的是《迁徙的鸟》和这部《海洋》,这也是最能体现他影像风格的两部纪录片.如果说《迁徙的鸟》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么《海洋》则让我们以遨游的身姿融入无边的大海.如果说《迁徙的鸟》散发着轻灵奇巧的气息,那么《海洋》则洋溢着雄浑壮美的风骨.如果说《迁徙的鸟》是以鸟的眼光看天地万物,散发着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么《海洋》则以人的视觉感受沧海桑田变化兴衰,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地球家园的忧思,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呼之欲出.
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从来都是壮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态和人类文明的痕迹都显得渺小无比.《海洋》的镜头首先从大处着眼,表现海之广大和深沉,长镜头画面和大量的远景全景构图把我们在现实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远和大海之深变得无比清晰.晴空万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阴云密布之下的浊浪滔天,天海之际,世界之边,《海洋》把镜头的广度和深度都发挥到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极限,再辅以雄浑激越的配乐,分明就是对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约兼顾的赞美诗.如果有幸在大银幕上观看到本片,定会体会到那种穿透心灵的壮美,那种美让人瞬间陶醉.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是辽阔无垠和刚猛无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它同样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从一个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后又从一只海鬣蜥的独特视觉去看人类文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在一瞬间大海变得微不足道.在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之内,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而海洋则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空气中的一粒微尘,鲜活而渺小,海洋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这一大一小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伟大渺小并存的富于思辨性的二元对立,同时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维.大海之小又是具体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生命在镜头下蹁跹起舞,互相竞争,述说着生命之强和生命之美.《海洋》通过诗化的镜头和优美的配乐,为我们展示了大海中各种美丽的生命形态,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从大到小,从小复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说的唯美而动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这样的情怀在《迁徙的鸟》中就有所表现.严重的污染,气候变暖,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势必导致北冰洋航线的开辟,而人类足迹所到之处就是海洋生物的灾难,大海中最后的一片净土或许从此不再.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对鲸鱼、鲨鱼和海豚肆意猎杀,投下的围网困死了无数生命,鲜血染红的海水,让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但是相比《海豚湾》,《海洋》的镜头语言是柔和而美丽的,它的重点不在于揭露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该值得人类去珍惜和爱护——这无疑就是雅克.贝汉创造《海洋》、《迁徙的鸟》、《微观世界》以及他参与的所有生态记录片的初衷.
雅克.贝汉以唯美的镜头为记录片树立了新的标杆,他的纪录片旁白极少,用事实说话,真正做到了客观真实,而在震撼的视听之外是他对自然的爱,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人们把《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和《喜马拉雅》称为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愿意看到雅克.贝汉能再创作一部关于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态的记录片,不妨和这部《海洋》一起组成雅克.贝汉亲自操刀的“天空、陆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绘出一幅人类之外的生命图画,让已经强大到严重威胁其他生命的人类靠边站才算是真正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世界.
问题5:《老师》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老师》一片给我们展现的首先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类的朴质情感.四川红白镇小学的方全旭老师,在地震中他的儿子遇难了.他本想早早让儿子入土为安,但迟迟不忍松手.一句“我舍不得”,让人不禁心酸.湖南保靖县的何美基老师,在讲到他儿子不愿意在农村家里久呆,因为已经不能适应农村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时,他是多么地失落;在讲到儿子已经二十五岁,还没有找到女朋友的时候,他又是多么地操心.这难道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的舔犊之情吗?
也是这个县的舒老师,讲到安排年轻老师一起工作,就是为了创造机会,让未婚的男女老师能够找到合适的对象时,让我想起了所谓的“组织安排”.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如果不能在农村成家,乡村老师就不安定(谁又不是呢?),农村教育工作就没有人继承,怎么办?就像是主持人说的,听着舒老师风趣的话,我们都笑了,但笑不一定意味着快乐.
还有那位在贵州从江县工作的已经不再年轻的朱维娇老师,40岁的人了,还没有结婚.老师的岗位让她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社会接触面不多.而同时因为经济拮据,走到社会上还有一定的自卑感,就更找不到对象了.实际上,我们在去采访之前,就被告知,关于婚姻的事,朱老师不愿多谈.所以影片中关于她的个人生活也只是一句带过,但这确确实实是朱老师和其他众多乡村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乡村老师也都希望改善生活条件,渴望更富裕的生活.《老师》中采访的每一个老师几乎都提到了收入的微薄和经济的拮据.甘肃省年轻的潘凤美老师面对镜头动情地哭了,因为她“想多挣点钱,给妈妈治病”;山西临县的王秀平老师不舍得给外出打工的孩子打电话,因为“费用高”;何美基老师去年升职“小高”,每个月1,700多元的工资,就已经让他很满足了;贵州从江县打秀乡的韦老师,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得不四处借钱;甘肃古浪的马治宗老师甚至说“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感觉没有别的奢望了”……我们从老师们的言谈中,从他们的表情里,甚至看到了些许的无奈.我想,每一个面对这样艰苦物质条件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无奈的.关键是无奈之后是什么,是乐观、是奋斗、是坚韧,还是消沉、是放弃?
而令我欣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没有丝毫影响乡村老师对孩子们的爱.《老师》就是一部爱的宣传片,影片中充斥着老师们的爱,那是对孩子们的爱,对自身工作的爱.甘肃古浪的严泰山老师,带着仅有的2个学生,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他教的是用“心”字和其它汉字组合形成新的字,似乎是想告诉孩子们“心”的重要.尽管孩子少,他教得还是那么认真.山西临县的那位李福莲老师,因为校舍破旧,就把孩子们接到家里来上课.每天放学,她一定要目送孩子们安全地离开.短短的一段路,“慢点、慢点走……”不知道讲了多少遍.还有那位让主持人感动的打秀韦老师在吃饭时,看着孩子们的眼神,那是慈母才有的眼神.
更不用说四川汤鸿老师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传递的那个爱的故事.虽然我们再也见不到汤老师的音容笑貌,但从被她救出的女孩冯雅的真情独白中,我们不难想像汤老师生前的大爱.只有始终怀着一颗“爱”的心,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舍身救人,才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感召这个开始慢慢冷酷的世界.
(注:2011年11月12日,在成都我见到了汤鸿老师的女儿,影片中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她还只有四岁,天真活泼,似乎并不知道这个世界在三年前发生了什么,以及那一刻对她人生的影响.但就在地震的那一刻,她突然面向汤老师所在学校的方向,大声喊出了生平第一声的“妈妈”;而在采访的时候,又独自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唏嘘不已.同时我还见到了冯雅,一个小个子的坚强的女孩.我想汤老师的大爱,彻底地改变了她的一生.若用自己的生命,能够感召一群人,改变一群人,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呢?)
乡村老师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的是满足和快乐.我们听到韦老师笑眯眯地回应为什么不外出打工时说:“这些孩子需要我,山里的孩子需要我”;“那没人叫我老师了,我就爱当这个老师”,然后是她爽朗的笑声.我们不能忘记何美基老师在讲到他教的众多的孩子最终走出山区,在外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脸上那自豪的表情.说到其中一个孩子外出打工一个月挣1万多元,何老师显然不是嫉妒,而是骄傲.甘肃严泰山老师一生第一次“下馆子”,是因为他教的班考出了好成绩,这是他“最高兴的一次”.
在我走访的河南保靖和贵州从江几个小学,我见到的乡村老师都是快乐的.他们的笑容,是那么地真切;他们的笑声,是那么地爽朗.是的,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更有他们的理想,但是他们并不好高骛远.他们知道,他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他们很满足.
在影片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
“这就是我的工作”;
“没有人强迫我在这里干”;
“种几亩薄田,平平淡淡过日子就成了”;
……
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句“高工资教的是书,低工资教的也是书”.这需要怎样的胸怀,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啊.而说出这句话的,是一位只有两个学生的“低工资”老师.我从中没有听出任何的抱怨,反而有一点自豪.
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是一种淡定和平和.
在城市中生活的你我,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后或者回家与家人团聚,或者外出放松一天的辛劳,能不能想像在遥远的农村,有一批人,白天讲课、抽空还要给孩子们做饭、打扫卫生,更要种地养猪;晚上要备课、批改作业.他们就是“乡村老师”.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面对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婚姻生活难以完满……但他们得到了巨大的回报,那就是孩子们的信任和爱(冯雅所说的,如果汤老师能够听到,她一定会无比欣慰的).所以他们满足而淡定.
在采访中,我们没有听到任何的抱怨.当然,我想乡村老师也一定是有抱怨的.面对这样的生活条件、面对日益减少的学生(意味着事业没有发展),怎么可能没有抱怨呢?然而,即便有抱怨,在我听来,也比城市中无病呻吟的“抱怨”要顺耳得多.因为乡村老师在不满现状的同时,并没有放弃.
这些乡村老师们实在是可爱的,也是值得令人尊敬的.但是,我们对乡村老师的关注实在太少了.他们不是新闻的焦点,不是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不是城市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到的群体.他们是那样的普通,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凡.
当然,我们应该记住的,不是影片中讲述到的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哪怕是出于最无私的精神,去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然而,我们却不能忘却中国乡村老师这个群体,是他们的坚强和执着,为中国的下一代默默奉献着.他们每一个人,或许只是教会了孩子们几个汉字,或许只是让孩子们知道怎样进行简单的计算.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财富.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他们的职责;还有那么多人用爱传递着爱;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会了从容、满足,和淡定! 我们一定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就从现在开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