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请以王勃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解释诗的特征[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首先,诗歌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2.饱含真情
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
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跳跃自如
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7.节奏和谐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0.虚实相生
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王勃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语文科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问题2:谁知道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语文科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袁行霈,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问题3: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问题4: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问题5:律诗的第三联叫___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言___诗.
第一到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所以第三联为颈联,是五言律诗.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