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爸爸和我_拉格奎斯特(瑞典),《父亲与我》,赏析.如题.所体现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这是一篇极耐咀嚼的美文.它的文字优美诗意,韵味十足;它所表达的内涵也颇为丰富,引人深思.
文章始于一次平常的散步.一开始,天色的明亮、“我”与父亲对环境的熟悉(父亲竟还认得过往的火车以及司机),都使得“我”有一种安宁的心态去欣赏风景、尽情嬉闹.当天色阴暗下来,周围的一切开始令“我”感到害怕.而这时,“我”最后的依靠——父亲,竟不能理解“我”的害怕,使“我”更觉无助与孤独.最后,当“我”感觉到连父亲的心中都有恐惧和一片无法掌控的陌生领域, “我”对世界和生活原有的认识彻底坍塌,意识到一个充满种种未知与恐惧,且没有父亲保护的世界即将出现在自己面前.出于对这个世界的恐惧与抵触,“我”喊出了“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它们只是在无边的黑暗中冲撞、燃烧.”
在幼年时对未来产生恐惧,这样的感觉很多人都有过.读完《父亲与我》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将重拾记忆,甚至认识到这种感觉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它往往伴随着我们心中一些重要形象与认知的瓦解、崩塌.
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在“暮色降临”之前的几段里,作者一直采用的是一种写实手法,如实地描摹出自己在散步中所见的事物——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我”动用的器官主要是自己的眼睛.当天色变得昏暗,尽管“我”的眼睛仍能看见,但更多的,“我”是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已经变得模糊的事物.于是,众多的事物在“我”的感受中便有了一些不可能具有的行为或特征——树木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一只萤火在“盯着黑暗中的我们”、电线杆上的白色瓷帽“惊恐地缩成一团”……在“我”的主观意识的作用下,事物发生了种种变形——这样的描述,比之前的“写实”显然更富有意味,也更富有个性色彩.文学的魔力往往就在于此:一些平常的事物,可以通过作者的“改造”而成为一些全新而富有魅力的形象,就如同一些常见的物品到了魔术师手里,就能变幻出各种令人惊叹的花样出来.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父亲与我》——拉格奎斯特的标题有什么含义[语文科目]
点名主人公,围绕父亲和我叙述
问题2:乃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定理香农定理由如下的公式给出:C=Blog2(1+S/N) 其中C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B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分贝数=10×
奈奎斯特公式你少了关键参数
一、奈奎斯特公式:用于理想低通信道
二、香农公式:非理想信道,有限带宽高斯噪声干扰信
两个本身就是不同一件事,无法比较,奈奎斯特公式C = 2B×log2 (M) ,式中:C = 数据传输率,单位bit/s(bps),B = 带宽,单位Hz,M = 信号编码级数,奈奎斯特公式并没有对信息传输速率(b/s)给出限制.要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就必须使每一个传输的码元能够代表许多个比特的信息.这就需要有很好的编码技术,若M=32,速度便可以大过有噪声时.
详细请看参考资料
问题3:老子和孟子的名言名句的鉴赏每位不少于400字[语文科目]
《老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为一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微妙难识,玄之又玄;表现形式也言简意长,韵味无穷.
从思想上来说,《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反文学的.他认为“五色使人国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要言之就是“五色”、“五音”十分有害,甚而至于极端地说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等话;断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把“信言”和“美言”对立起来.
但是通观《老子》全书,情况似乎与作者自已的断言很不一致.《老子》全书八十一章,文字固然简朴质实;但章章语句齐整,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具有诗歌的风味,给哲理散文赋予文学的美感.请看起首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这不是深奥绝妙的哲理诗吗?
这是哲理,也是诗;是哲理与诗的统一.它的最大长处是使玄奥精微的哲理与便于耳传口授的文学手法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从事物相反相成的对比中进行逻辑构思,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特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开头就讲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丑与美的对立.都知道善是善,也就有恶与善的对立.推而广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恒也”二字,结论性地强调这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乃是一条永恒的规律.文章进而把这条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也是矛盾对立的.结论是无为则无不为,无教则无不教.一切依从自然的发展,即使功成事就,也不以功德自居,而人们却自然会铭记他的功德.条理清楚,主旨明确,不仅结构严密,而且通过一连串的具体事例,打开读者的心扉,启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对他所要说的道理先有感性认识,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最后被他“无为无不为”的结论所折服.这就比只说抽象的道理或一般性的逻辑推理,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
贴切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也是《老子》的一个特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中“有无相生”一段,便是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物都相反相成,从而论证“无为无不为”的主旨.而《其安易持》中“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用排比的形式运用形象性的比喻,说明事物的发展必然遵循着由小到大的客观规律.这样贴切的比喻已成为千古名言,激励弱小者发奋图强,有志者奋斗不息.其客观意义已超过老子的原意.因为老子是悲观主义者,他害怕新生事物,要维护旧事物,并不主张图强奋斗.他提出的“小国寡民”正是从他的无为哲学生发出来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政治 主张无疑是反历史的倒退.但在这里,作者却能用形象传神之笔生动地描绘这个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吃粗菜淡饭感到很香甜,穿粗布麻服感到很美好,住简陋茅屋感到很安适,简朴的生活过得很乐意.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的侵扰,异国人民之间也没有商品交换,甚至不用舟车,不要文字.既不用提高物质生活,也不必发展文化生活,人民无欲无知,浑浑噩噩,满足简朴的需求,而大家相安无事,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幅多么安谧恬静的田园诗般的景色啊!虽然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他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的图景,在政治上便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积极意义,给处于战乱时代的人民带来希望和安慰,并且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进一步铺叙和渲染.
以诗为文,文约义丰,这是《老子》的又一特色.《老子》一书是讲哲理的,但是毫无枯燥晦涩的感觉,给人以清新活泼的韵味.一般地说,诗歌讲意境,讲辞藻.《老子》一书的诗文风韵却并不在于追求新巧的立意,更不事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精练简朴的语言来表达意蕴深厚的思想感情.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立意在于说明“无为而无不为”,但却从美与丑、善与不善的对比开始,然后接之以“有无相生”等一连串形象性的排偶短句,增强文章的气势.而“恒也”二字犹如一锤定音,说明这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进而归纳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顺理成章了.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突兀而起;又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两句作结,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如果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在立意上采用归纳法以达到文约义丰的话,那么《其安易持》与《小国寡民》二文则都是采用演绎法,开篇开门见山,提出主旨,也同样收到文约义丰的效果.在语言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如“无为”,“无执”,“欲不欲”,“学不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在极其简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奥的道理,为读者留出驰骋想象的余地.
老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但《老子》一书重视对客观现实规律的总结,以朴实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赏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这篇短文言简意赅,说理透辟,见解深刻,是《孟子》散文艺术多样化的一个明证.
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绝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首先,列举出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政治家,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途程.坎坷的道路,险恶的环境,使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困难和挫折教训了他们,终于脱颖而出,有所作为,从而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这一段通过叙事,为生于忧患的论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根据.
接着在所举事例的基础上议论.孟子认为:上天将要把一项重大任务安排到某人身上时,一定先要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使他在生活实践中经受种种考验.这样便可以使他心志震动、性情坚韧,才智不断得到增长,为承担“大任”创造条件.然后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犯了错误才会接受教训,加以改正;一个人身处逆境,屡屡碰壁,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奋发上进,成就一番事业.这段议论语言十分精练,间用排偶句式,一气贯注,有理有据,发人深思.其中虽然反映了孟子的天命观,但其强调在艰苦环境中进行锻炼的重要性,对今天的读者仍然富有教益.
最后,又深入一层,从个人推及国家.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严格执行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外部没有敌人的袭扰侵凌,总是处于太平安乐的顺境,那么这个国家就常常容易灭亡.这一多难可以兴邦的推论虽然着笔不多,却颇足使人心服.结尾两句点明全篇题旨: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毁亡.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因祸得福,立于不败之地.
孟子在本文中表述的观点,包含着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曾被后代一些有识之士所继承.例如唐柳宗元在《敌戒》中曾说,“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宋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看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影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问题4:我爸叫李刚事件评论这一事件反应了我国教育文化的什么问题 或者什么社会问题
官二代.就像哀酱说的.银行家的儿子注定是银行家.政治家的儿子注定是政治家.就像以前的世袭制.
问题5:老子名句赏析,300字左右[语文科目]
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先驱.姓李,名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他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矛盾面,而且会互相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他也认识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因而痛斥残酷的剥削者;更认识到人们在英勇斗争中的力量和牺牲精神,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2),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第二章》)
【注释】(1)盈:充实
【解读】
人们都认为“美好的事物”才美好,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协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解读】
不推崇贤人智士的社会地位,让百姓不会生起纷争;不宣扬那些珍稀的财物为宝贵,让百姓不会生起偷盗之心;不强调那些可以激发起人们欲望的事物,让百姓的内心不会混乱.
所以,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让人们的内心虚无恬淡,而充实他们的腹中实力;减弱人们各自过多的打算,而提高他们的筋骨强度;使百姓保持较少的谋虑与欲望,使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不敢乱做.真心实意去行事,而不用华丽的表面文章去迷惑百姓,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的主要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是落后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1),故几于道.(《第八章》)
【注释】(1)所恶(wù):所厌恶的地方.
【解读】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1)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注释】(1)强行:坚持力行不退缩.
【解读】
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能知道自己真实需要的人是明白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具备能力的人;能够战胜私心的人,是自强不息的人.内心懂得满足的人,是真正富有的人;行动永不退缩的人,是胸怀远志的人.不脱离客观条件的人,是能长久的人;面对生死不忘大道的人,是不死的人.
知道别人的肚肠固然重要,明白自己的需求更为重要;提高自身的力量固然重要,无私地协调大局更为重要.有了知足常乐作为基础,还需要有对大道的长远追求;不违背现实作无端妄想,面对考验时却决不怀疑大道.如此,才能真正与大道相合,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
5、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解读】
要想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要想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谋略.因此柔会胜刚,弱会胜强.鱼不能离开深渊的水,治国者不可强大权势来显耀威吓广大人民.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
【解读】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7、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解读】
最高境界的成就,看起来似乎很多缺陷,其实在悄悄地发挥功用,没有长远弊病;最高境界的盈满,看起来似乎空无一物,其实在默默地发挥作用,永远无穷无尽.最高境界的正直,看起来似乎屈从邪恶;最高境界的灵巧,看起来似乎笨手笨脚;最高境界的辩驳,看起来似乎理屈词穷.静默才能克制浮躁,冷淡才能克制喧嚣,自己内心能清静,才能无形地整治社会.
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第四十九章》)
【解读】
圣人没有自己永恒不变的思想,而是把百姓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以真诚之心待人,这样可以感化他人,引导他人向善,这也是一种美德.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圣》)
【解读】
大智大慧的人,不会随便妄语;妄语的人,则是因为缺乏智慧.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解读】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解读】
合抱的大树由嫩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土块叠成,千里的旅程从脚下开始.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解读】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解读】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这一章讲老子的政治主张.他以为当时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解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1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解读】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16、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解读】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
【解读】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