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黎族的风俗习惯_黎族的简介作文150字(风俗习惯,服饰啊那些的,不过只...[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服饰:
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
,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
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
、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
,
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住所: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则多用
.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住人.
其他回答
女生多股东方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海南黎族的风土人情(作文)请多写一些,
今年春节,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向往已久的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当时北京还在大雪纷飞,气温是零摄氏度;三亚这片热土却是绿意盎然,暖风袭人,白天气温竟高达三十度.这里不仅四季如春、风景秀丽,而且处处是山海奇观、阳光沙滩;不仅随处可见椰林椰风,更有那黎族独特的民族习俗使我流连忘返.
在黎苗族风情寨里,我参观了黎族传统的船形茅屋,观看了别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铜笛,看斗鸡、敲铜锣、跳竹竿舞、吃竹筒饭.我都有点忙不过来了.哎,那里有两位老奶奶坐在地上织布!我赶忙跑了过去.几根简单的竹条,外加几根粗粗的麻绳,一个简易的织布机就做成了.两位老奶奶把它平铺在腿上,续上彩线织出彩锦.
我兴奋地走到老奶奶跟前,参观这神奇的织布艺术.忽然,我发现老奶奶脸上有绿色的花纹,就好奇地问:“老奶奶,您的脸上怎么有花纹呀?”老奶奶笑着告诉我:“过去,黎族妇女都有绣脸的习俗,那是为了保卫自己啊.”说着老奶奶给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大陆有一个贫苦的少女叫乌娜.她从小父亲便死了,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邻居有一个青年叫劳可.乌娜与劳可的感属很好.有一天,皇帝选美女,把乌娜选中了.乌娜坚决不从.皇帝就派人来抢.乌娜和劳可就跳到大海中,抓住一块木头,飘洋过海到了海南岛上.皇帝知道后,又派人去海南岛抓人.乌娜用荆棘把脸刺破.皇帝见她这副模样就放了她.从此,乌娜便与劳可在岛上定居下来.为了保护女儿不再被皇帝加害,于是黎族妇女都有绣脸的习俗.
老奶奶告诉我:绣脸,就是在脸上用染料染后刻上各种图案,两边对称,有点有线.为什么要用浅绿色呢?因为她们觉行浅绿色的线条配上黎族妇女黄色的皮肤,有一种柔和细腻的美.现在,这种绣脸习俗早就在黎族中废止了,只有在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中才能看到这一遗留下来的习俗.
两位老奶奶是自己主动到黎族风情寨来表演的.她们一方面展示黎族的过去和今天,一方面与游客照相挣钱.真想不到,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奶奶,竟会落落大方地向外国游客用英语说“Thanks”(谢谢),引得中外游客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看到这张照片了吗?我也跪坐在老奶奶中间照了一张.相片上,你会模模糊糊看到老奶奶脸上绿色的花纹.那花纹是历史的见证,是黎族妇女保卫自己的象征,也是她们智慧、勇敢的结晶.
问题2:黎族的风俗习惯简介100到200之间,多的不要!
服饰: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住所: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则多用格木.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住人.
问题3:有关春节习俗介绍的作文 200字左右[语文科目]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2]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
腊月二十五
漫画《推磨做豆腐》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4]
腊月二十六
漫画《杀猪割年肉》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5]
腊月二十七
漫画《宰鸡赶大集》
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市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6]
腊月二十八
漫画《贴桃符》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7]
腊月二十九
漫画《上供请祖》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8]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9]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朱仙镇木板年画
.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10]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11]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 路头神画像
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13]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14]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15]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16]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问题4:介绍节日习俗的作文300字作文介绍习俗[语文科目]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问题5:介绍传统美食的作文(400字以上)一定要传统的.好的有追加分.[语文科目]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题目:花好月圆
福建美食以福卅菜肴和闽南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在中华民族烹任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素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口味清鲜、重汤重味著称,尤以善制山珍、巧烹琳海鲜见长.闽菜在色、香、味、形、质兼顾的基础上,以“味”为纲,具有淡雅、和醇、鲜嫩、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在中国众多的南方菜系中独树一帜.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种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中福州菜是闽菜的主要代表,其菜肴特点是清爽、淡雅、鲜嫩、偏於酸甜、注重调汤,有“百汤百味”之誉,并善於用红糟为佐料;闽南菜具有鲜醇、香嫩、清淡的特色,益以讲究调料、擅用香辣著称,在使用沙茶酱、芥未酱、橘汁、辣椒酱等方面,有独到之处;闽西菜则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点,并以烹制山珍野味闻名,口味偏咸辣,尤其擅长使用香辣调料,富有浓郁的山乡气息.闽菜虽然分为三种地方风味,但其菜肴的总体风格还是基本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刀工精巧.闽菜向以刀工细腻严谨出名,讲究细致入微的片、切、剖等刀法,并使原料大小相等、厚薄均匀、长短一致.如闽菜名肴荔枝肉、鸡茸金丝笋、淡糟香螺片等,都是刀工精细而给人以剖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极的美感.二是汤菜居多.福建人喜鲜纯,认为汤菜最能体现原料的本质原味.因此,闽菜具有“重汤”、“无汤不行”的特点,它是区别於其它菜系的明显标识之一.有的汤清似水,色鲜味纯;有的白如乳汁,甜润爽口;有的金黄澄澈,芳香馥郁;有的汤稠色浓,香浓味厚.著名的汤菜有:鸡汤氽海蚌、茸汤广肚、高汤鱼唇、灵芝恋玉蝉等.三是调味奇特.善於调味是闽菜特色之一.闽菜调味偏於甜、酸、淡,这是由烹调原料多山珍海味所决定的.甜能去腥擅,故多用糖;酸则爽口开胃,故善用醋;淡可突出原料本味鲜纯,故少用盐;并以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为人称道.闽菜中以调味独特著称的名肴有:酸甜竹节肉、醉糟鸡、橘汁加力鱼、沙茶鸡块等.四是烹调细腻.闽菜在烹调技术上擅长熘、爆、炸、氽、炒、蒸、煨、糟等方法,尤以炒、蒸、熘、糟等见长.其细腻的风格表现在选料精细、制汤讲究、调味精当、火候适宜.著名的代表佳肴有:佛跳墙、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鱼等.闽菜中的素菜也风昧独特,品种繁多,而以厦门南普陀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和泉州开元寺的素菜为代表.福建素菜多用面筋、豆腐为主料, 以香菇、冬笋、木耳为辅料,以传统的烹调技艺,做出清雅鲜美的特色.其中南普陀寺的两道名菜--“半月沉江”(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和“丝路菇云”(红烧白菜,配以冬菇、冬笋、粉丝)中外闻名.闽菜的构成,可分为福州、闽南、闽西三大菜别.福州菜,除盛行于福州外,在闽东、闽中、闽北一带也广泛流传;闽南菜盛行于厦门、泉州、樟州,东及台湾;闽西菜流传于广阔的“客家括”地区.福建还有许许多多风味小吃,这些小吃制作简单却很独特,其口味佳、口感好,很受中外游客欢迎.下面简要介绍福建各地的美味佳肴和风味小吃:福州:有佛跳墙、鸡汤海蚌、翡翠珍珠鲍、芋泥、螨饼、葱肉饼、淡糟炒竹蛙、一品抱顺、香露河鳗、醉糟鸡、白蜜黄螺、太平燕、鱼丸、春卷等.厦门:南普陀素菜、仿古药膳、土笋冻、海蜗煎、烧肉粽、韭莱盒、炒面线、芋包、炸五香、花生汤、面线糊、菩提丸、馅饼、香菇肉酱、花生酥等.泉州:油 红 、肉粽、蚝仔煎、深沪鱼丸、上元丸、白风汤、桂皮牛肉汤、大补猪肉汤、四物番鸭汤、黄芪牛肉、鸡汤炖鳖、湖头米粉等.漳州:手抓面、猫仔粥、五香卷、润饼、和合包、双糕润、土笋冻、烧肉粽、糯米大肠、蛇煎、蛇仔面线糊、沙茶牛肉面、当归排骨盅、淮山小肠盅等.莆田:醉螃蟹、烫羊肉、水龙、盐鸭、妈祖宴菜、焖豆腐、蛏插、焖蒸糕、枫亭糕、面筋卷、香菇炒、豆浆皮、乒乓冻等.南平:文公菜、建刚板鸭、拔霞供、薛荔冻、苦桔糕、豆腐丸、烧肉粽、烧饼、红菇炖番鸭、笋干焖肉、卤面、盐水鸭、当归黄鳝等.三明:闽笋干、黛鸭、偎豆腐、果条筒、磨浆果、米冻蜂、碧玉卷、鼓子菜、将乐擂茶、鱼生、烧卖、老鼠干、蔗须包、建莲炖鸭、沙县板鸭等.龙岩:白斩河田鸡、涮九品、烊鱼、一品金丝、菜干扣肉、香酥兔、蛋清鱼丸、永定牛肉丸、上杭鱼白、客家捆饭、芋子包、肉咖哩、牛渣粉面、龙岩豆花等.宁德:燕丸、芋苞、腐片、腊兔肉、芋蛋面、海顺包、鸳鸯面.继光饼、泥鳅面、糯米粽、汤丸、清炖味、爆炒章鱼、群蝶恋花、珠联鲸鱼、花篮豆腐盒、雀巢燕球、珍珠鲍鱼、宝塔芋酥、香油清虾脚、荔枝石磷腿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