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刘伯龙_英语翻译(粹族弟)损同郡宗人有刘伯龙者,少而贫薄,及...[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此句关键在“十一”的理解.
十一是十分之一的字解,古代用于指指税率,比如十一而税.后来又渐渐泛指做活计的利率,比如宋代姜夔的《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中有:“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徵微利.”延伸开来后泛指经商获利.
“常在家慨然,召左右将营十一之方”的意思就是:刘粹经常坐在家里感慨(自己的贫穷),召集自己的左右副官,筹划赚钱的方法.营,是筹划、谋求之意.
……这种窘迫的情形连鬼都来耻笑.
这个故事还诞生了一个鬼笑的典故,为士人贫困、生计窘迫之喻.陆游《碌碌》诗:“安贫无鬼笑,守道有天知.” 清代丘逢甲有诗:“ 伯龙鬼笑谋何拙,洗马人言意始愁.”亦作“ 鬼笑人 ”、“ 鬼笑穷 ”. 陆游《苦贫》诗:“熟思岂是天贫我,妄计还忧鬼笑人.” 另一《书幸》诗:“破屋颓垣鬼笑穷,暗中调护赖天公.”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第一句是: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原文: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武帝不豫,给班剑二十人.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徐羡之等谋废立,讽道济入朝,告以将废庐陵王义真,道济屡陈不可,竟不纳.将废帝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悚息不得眠.道济寝便睡熟,晦以此服之.
文帝即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固辞进封.道济素与王弘善,时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雅仗之.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道济至之明日,上诛羡之、亮 .既而使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前驱西伐,上问策于道济.对曰:“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阵而禽.”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事平,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日,建邺地震白毛生.又诛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并道济心腹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韶字令孙,以平桓玄功封巴丘县侯.从征广固,率所领先登,位琅邪内史.从讨卢循,以功更封宜阳县侯,拜江州刺史,以罪免.
韶嗜酒贪横,所莅无政绩,上嘉其合门从义,道济又有大功,故特见宠授.卒.子臻字系宗,位员外郎,臻子珪.
珪字伯玉,位沅南令.元徽中,王僧虔为吏部尚书,以珪为征北板行参军.珪诉僧虔求禄不得,与僧虔书曰:“仆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群从姑叔,三媾帝姻,而令子侄饿死,遂不荷润.蝉腹龟肠,为日已久.饥彪能吓,人遽与肉,饿驎不噬,谁为落毛.虽复孤微,百世国士,姻媾位宦,亦不后物.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为南谯王妃;尚书伯为江州,檀珪祖亦为江州.仆于尚书人地本悬,至于婚宦皆不殊绝.今通塞虽异,犹忝气类,尚书何事为尔见苦.”僧虔报书曰:“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苦?直是意有左右耳.”乃用为安成郡丞.
祗字恭叔,与兄韶弟道济俱参义举,封西昌县侯,历位广陵相.义熙十年,亡命司马国璠兄弟自北徐州界潜得过淮,因天阴暗,夜率百许人缘广陵城入,叫唤直上听事.祗被射伤股,语左右曰:“贼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备,但打五鼓惧之,晓必走矣.”贼闻鼓鸣,直谓为晓,乃奔散,追杀百馀人.
宋国初建,为领军.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职,不得志,发疾不自疗,其年卒于广陵.諡曰威侯.传嗣至齐受禅,国除.
论曰:自晋网不纲,主威莫树,乱基王室,毒被江左.宋武一朝创业,事属横流,改易紊章,归于平道.以建武、永平之风,变太元、隆安之俗,此盖文宣公之为乎.其配飨清庙,岂徒然也?若夫怙才骄物,公旦其犹病诸,而以刘祥居之,斯亡亦为幸焉.秀之行己有道,可谓位无虚授.当徐、傅二公跪承顾托,若使死而可再,固当赴蹈为期.及至处权定机,当震主之地,甫欲攘抑后祸,御蔽身灾,使桐宫有卒迫之痛,淮王非中雾之疾,若以社稷为存亡,则义异于此.湛之、孝嗣临机不决,既以败国,且以殒身,“反受其乱”,斯其效也 .道济始因录用,故得忘瑕,晚困大名,以至颠覆.诏、祗克传胤嗣,其木雁之间乎.义高分陕,今以十岁儿委卿,善匡翼之,勿惮周昌之举也.”乃敕晋安王曰:“孔休源人伦仪表,汝年尚幼,当每事师之.”寻始兴王憺代镇荆州,复为憺府长史,太守、行府事如故.在州累政,甚有政绩,平心决断,请托弗行.帝深嘉之.历秘书监,复为晋安王府长史、南兰陵太守,别敕专行南徐州事.休源累佐名蕃,甚得人誉,王深相倚仗,常于中斋别施一榻,云“此是孔长史坐”,人莫得预焉,其见敬如此.历都官尚书.
普通七年,扬州刺史临川王宏薨,武帝与群臣议代居州任者,时贵戚王公咸望迁授.帝曰:“朕已得人,孔休源才识通敏,实应此选.”乃授宣惠将军、监扬州事.休源初为临川王行佐,及王薨而管州任,时论荣之.神州都会,簿领殷繁,休源剖断如流,傍无私谒.
中大通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在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每车驾巡幸,常以军国事委之.昭明太子薨,有敕夜召休源入宴居殿与群公参定谋议,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自公卿珥貂插笔奏决于休源前,休源怡然无愧,时人名为兼天子.四年,卒,遗令薄葬,节朔荐蔬菲而已.帝为之流涕,顾谢举曰:“孔休源居职清忠,方欲共康政道,奄至陨没,朕甚痛之.”举曰:“此人清介强直,臣窃为陛下惜之.”諡曰贞子.
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武帝深委仗之.累居显职,性缜密,未尝言禁中事.聚书盈七千卷,手自校练.凡奏议弹文勒成十五卷.
长子云章颇有父风,位东扬州别驾.少子宗范聪敏有识度,位中书郎.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祖齐之,宋都水使者,尚书金部郎.父柔之,齐尚书仓部郎,有孝行,以母忧毁卒.
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与第四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中书郎王融、吏部郎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行还过候革,时大寒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其所着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司徒竟陵王闻其名,引为西邸学士.
弱冠举南徐州秀才.时豫章胡谐之行州事,王融与谐之书令荐革.谐之方贡琅邪王泛,便以革代之.仆射江祏深相引接,祏为太子詹事,启革为丞.祏时权倾朝右,以革才堪经国,令参掌机务,诏诰文檄皆委以具.革防杜形迹,外人不知.祏诛,宾客皆罹其罪,革独以智免.除尚书驾部郎.
中兴元年,梁武帝入石头,时吴兴太守袁昂据郡拒义不从,革制书与昂,于坐立成,辞义典雅,帝深赏叹之,令与徐勉同掌书记.建安王为雍州刺史,表求管记,以革为征北记室参军,带中庐令.与弟观少长共居,不忍离别,苦求同行.以观为征北行参军,兼记室.时吴兴沈约、乐安任昉与革书云:“比闻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途次江夏,观卒.革在雍州,为府王所礼,款若布衣.
后为建康正,频迁秣陵、建康令,为政明肃,豪强惮之.历中书舍人,尚书左丞,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事.徙庐陵王长史,太守、行事如故.以清严为属城所惮.时少王行事,多倾意于签帅,革以正直自居,不与典签赵道.
译文:檀道济,是高平郡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他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守丧期间完全按礼仪行事,侍奉兄姊因为和顺细心而受到称赞.宋武帝创建大义,道济与其兄檀韶、檀祗等跟随平定京城,都参与了武帝建武将军府的军事活动,多次升迁至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任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一直攻进洛阳.议事的人说所获的俘虏,应当全部杀掉将尸体堆作大坟作为炫耀武功的大观.道济说:“讨伐罪人,慰问民众,正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于是将俘虏都释放了并发遣回家,因此中原一带的人民感激、喜悦,归顺的人很多.长安平定以后,用他任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因为辅佐的功劳,改封为永修县公爵,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武帝病危时,给他配备佩带班剑的卫士二十名.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徐羡之等人商议废立之事,暗示道济入朝廷,把将要废黜庐陵王义真的事告诉他,道济多次陈述不能如此行事的理由,竟然不被采纳.将要废黜少帝的那天夜里,道济进入领军将军府就在谢晦那儿住宿,谢晦恐惧喘息得睡不着觉,道济一躺下就睡熟了,谢晦因此而佩服他.
文帝即位,赐予他鼓吹乐队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他坚决推辞进封.道济向来跟王弘要好,当时王弘正深受皇帝宠信,道济便更加结交依附于他,每每挑拨中伤羡之等人,王弘也非常倚仗他.皇上将要杀徐羡之等人,召见道济想命令他西讨谢晦.王华说:“不可以.”皇上说:“道济是跟随别人行事的人,从前不是首谋,抚慰他并驱使他.一定没有什么可顾虑的.”道济到达京城的第二天,皇上杀了徐羡之和傅亮.接着就命令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作为前锋西伐.皇上向道济询问计策,他回答说:“臣过去同谢晦一道跟随先帝北伐,入关的十条计策,有九条是谢晦提出来的.他的才能与谋略明白练达,大概难于跟他匹敌;但是他不曾孤军决战取得胜利,打仗恐怕不是他擅长的.臣知道谢晦的智慧,谢晦知道臣的勇敢.如今臣奉王命出师讨伐他,一定用不着对阵决战就能把他擒获.”当时谢晦以为道济会跟羡之同时被杀,忽然听说他来阵前指挥,于是还未交战就自动溃败了.事件平定后,迁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犯魏国,已经平定黄河以南地区,后来又失去了.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上夺取地盘,转战到济水上游地区,那时魏军势力强大,竟然攻克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半都获得胜利,军队打到历城后,因为军需物资供应不上才退回.当时投降魏国的人都说官军已经完全没有粮食了,于是士卒忧虑畏惧,没有固守的意志了.道济在夜里吆喝着数筹码量沙子,将剩下的少量的米撤在上面.到天亮时,魏军见了他的粮堆,认为他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又认为投降他们的人胡说八道,于是将他们斩首示众.
当时道济的兵力少而弱,军队中人心惶惶.非常害怕魏军来追击.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部穿上铠甲,自己身穿白袍乘着车子,从容不迫地突出包围.魏军害怕有埋伏,不敢进逼,就回去了.道济虽然不能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保全了整个军队而回来,还是威名大震.魏国人很害怕他,画了他的像来驱除鬼神.回朝进位为司空,镇守寻阳.
道济在前朝就立下了大功,权威和名望都很大,左右亲信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使得朝廷怀疑害怕他.当时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司马懿那样的人呢?”
文帝多年卧病在床,屡次经过危险期,领军刘湛贪图掌握朝廷政务,担心道济提出不同意见,还有彭城王义康也担心皇帝去世后.道济不再能够被控制.十二年,皇上病重,恰逢魏军南伐,便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说:“高出于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所忌讳的,现在朝廷没有事却召你去,大概是灾难到了.”道济到达京城时,皇上的病已经好转.十三年春天,即将派遣他回归方镇,已经离开江渚还没有启程,有一种像是鹪鹑的鸟飞集到船上悲哀地呜叫.恰逢皇上的病又发作丁,义康假传韶令召道济入宫饯别,逮捕他交付廷尉,然后跟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同时被杀.当时人作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的那一天,建邺地震,地上长出白毛.还杀了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等.他们都是道济的亲信.
道济被逮捕,怒气冲天,目光像火炬一样,顷刻间就独自喝掉了一坛酒.于是脱下头巾丢到地上,恨恨地说:“你自己毁坏你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说这事以后,都说“道济已经死了,吴国的那些小于们不足以再使人害怕了”.从此以后连年南伐,有到长江饮马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能够接替道济的角色?”景仁回答说:“道济因为屡次有战功,所以招来了威名,其它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皇帝说:“不能这样说.从前李广在朝廷任职.匈奴人不敢南下挑衅,后继者又能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追到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眺望,大有忧虑的神色,叹息说:“若是道济还活着,哪里会到这一步!”
檀韶,字令孙,因为平定桓玄的功劳被封为巴丘县侯.跟随武帝出征广固,率领他手下的军队首先登上城墙,因此位至琅邪内史.随从武帝讨伐卢循,因为军功被改封为宜阳县侯,拜任江州刺史,因为犯罪而被免职.
檀韶嗜酒,贪婪强横,所到任职之处没有政绩,皇上嘉奖他全家随从起义,道济又有大功,所以他特别受到宠信而被授以重要职务.去世.其子檀臻,字系宗,位至员外郎.檀臻之子名叫檀珪.
檀珪,字伯玉,任沅南县县令.元徽年间,王僧虔任吏部尚书,用檀珪任征北板行参军.檀珪告诉僧虔要求增加俸禄,没有如愿,就给僧虔写信说:“我一家人虽然在文辞通畅方面不如别人,却愧居于武功发达之列.堂姑堂叔成群,三次跟帝王之家联姻,却使他们的子侄饿死,竟然得不到一点恩泽.以至于腹扁如蝉肠空如龟,时间已经很长久了.饥饿的老虎能够吓人,人们赶快就拿肉给它;饥饿的麒麟不会咬人,谁会丢下一根草给它?虽然一再处于孤立寒微之中,但是历代国士之家,婚姻官宦方面,也不落后于他人.尚书您的同堂姊做江夏王的妃子.檀珪的同堂姑母做南谯王的妃子;尚书您的伯父任江州刺史,檀珪的祖父也曾任江州刺史.我跟尚书您本来人地悬隔,不大熟悉,至于婚姻仕宦方面都不会特别隔绝.目前虽然通显与困窘处境不同,却还愧居于跟您同一类人之中,尚书您为什么这样为难我呢?”僧虔回信说:“我与你素来没有怨恨,凭什么要为难你呢?只是意见有些不同罢了.”于是用他任安成郡丞.
檀祗,字恭叔,与兄檀韶、弟檀道济都参加起义,封为西昌县侯,历任至广陵相.义熙十年,亡命之徒司马国墦兄弟从北徐州边界上偷偷地越过淮河,趁着天色阴暗,夜裹率领一百余人从广陵城墙上爬进城,叫喊着一直杀上官府的大厅.檀祗被射伤了大腿,告诉左右的人说:“贼人乘夜色昏暗进城来,是想趁我们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袭击,只需打五更鼓使他们害怕,天亮一定会逃跑了.”贼听到鼓响,只以为天亮了,于是奔逃,官军追杀百余人.
宋国初建的时候,任领军将军.檀祗性格骄傲,为人豪放,喜欢在外地任职自由随意,不愿意到朝廷内任职,因为不得志,发病后自己不愿治疗,当年就在广陵死了.谧号为威侯.爵位世代相传到齐朝受禅时,封国被取消.论臼:自从晋朝的王纲失去约束力以后,皇上的权威就没有能够树立得起来的,王室成为祸乱的基础,灾难覆盖整个江南.宋武帝一代创业之主,他的事功类似于沧海横流,改革紊乱的朝臣制度,使国家又归于平治的道路.用晋元帝、晋穆帝时代的雄风,来改变太元、隆安以来的末陷,这大概是文宣公刘穆之的作为吧,他配飨于宗庙,难道是乎白无故的吗?至于那些以才能自负而藐视别人的事,即使是周公旦来做也还绝不了担惊受怕,而以刘样那样的人处于当时那样的处境,他能够以病亡告终也是很幸运的了.秀之实行自己的主张而使政治清明,可以说他的爵位不是凭空授予的.当徐、傅二公跪着接受武帝临终嘱托的时候,如果能够使武帝死而复生.他们一定会约定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等到处于权贵显要之列、决定朝廷机宜、居于威震人主的地位,才想到攘除朝廷的后患,防止自身的灾愒,于是使失德之主有突然间失去皇位和性命的痛苦,使跋扈的诸侯并非风寒疾病而死,如果从国家存亡的根本利益来讲,那么道理就不同于此说了.湛之、孝嗣面对着时机不能决断,既因此次坏国家大事,又因此牺牲了自身,“反而使自己受到祸乱”,造就是他们本该当机立断而不当几立断的结果.道济开始因为被录用,所以能够忘记他的缺点,晚年受困于太大的名声,以至于全家覆灭.檀韶、檀祗能够世代相传承继爵位,大概是因为处于才与不才之间的原因吧.
你要的不是全文吧,估计全文也贴不下中,先给这么些吧.
问题2:南史:列传第六十的翻译[语文科目]
南史列传第六十于原文及翻译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粟,女子丁半之.人成欢悦,项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性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②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③,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④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咨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曰:“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沈瑀字伯瑜,是吴兴郡武康县人.父亲沈昶,侍奉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图谋造反,沈昶已事先离开了他,当景素失败后他被判罪拘囚于监狱.沈瑀赴台省陈述请求才得以免罪,因此而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他谈及政事,很器重他,对他说:“观察你的才干,应当处在我这职位上.”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听说过沈瑀的名声,举荐他担任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当时建康县令沈徽孚仗势傲视沈璃,沈瑀依法纠察他,众人都害怕他的强硬作风.萧子良非常了解赏识沈瑀,即使是家事也都把它委托给沈瑀(去处理).子良去世后,沈瑀又侍奉刺史始安王萧遥光,遥光曾派他递送男丁,他递送的速度快却无人怨恨.于是让沈瑀专职主管州中刑狱事物.明帝派沈瑀筑造赤山塘,所花费的钱财比材料官估算的要少几十万.明帝愈加认为他不错.担任建德县令时,教每个成年男子种十五棵桑树、四棵柿树和梨树、栗树,成年女子减半数.人人都很高兴,不久树木成林.随陈伯之军队到了江州.恰逢梁武帝起兵围攻郢城,沈瑀劝说陈伯之迎接武帝.伯之哭着说:“我的儿子还在都城.”沈瑀说“不如此则人情匈匈,都在想着改换门庭的计划;假如不早作图谋,大家分散了就难以集合”.陈伯之于是投降了梁武帝.武帝即位后,那时天下刚刚平定,陈伯之谈到可让沈瑀催促和监督运输,有利于军事国事.武帝也认为他有能力.沈瑀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后起用为余姚县令.县里有大姓虞氏一千多家,请求晋见的人就像街市上一样多,前后县令没有谁能禁止.自从沈璃到任后,不是诉讼就不让通报,违法者运用法令来约束.县境南部也有几百家豪门大族,子弟横行,互相包庇,老百姓很厌恶.沈瑀召唤其族中老年人担任石头仓监,年轻人补作县署仆役,那些人都在路上号叫哭泣,从此豪强销声匿迹.沈瑀刚来时,富有的吏员都穿着鲜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区别,沈瑀发怒说:“你们这班人是下等的县吏,怎么能擅自模仿贵人”他要这些人全都穿草鞋粗布衣,整天侍候站着,有失足跌倒的,就加以捶打.沈瑀在卑贱时曾经到这里卖过瓦器,被富人羞辱,所以趁机报复他们.后来他担任信威萧颖达的长史.他性情倔强,总是顶撞萧颖达,颖达怀恨他.天监八年,他趁着入府商议事情时,言辞又激切严厉起来,颖达变了脸色说:“朝廷任用你是做巡察的事吗?”沈瑀出来后,对人说:“我死了之后才算了,始终不可能倾斜着脸去听从他.”这一天沈瑀在路上被人杀害,人们大多认为是萧颖达谋害了他.他儿子沈续多次上诉.恰逢萧颖达不久也死了,案事没法追究到底.
问题3:南史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八翻译
南史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八
褚裕之(弟)淡之(玄孙)球(裕之兄于)湛之(湛之子)彦回(彦回子)贲 蓁子)向(向子)翔(彦回弟)澄(彦回从弟)炤 炫(炫子)澐(澐孙)玠
褚裕之 褚秀之 褚淡之
褚裕之字叔度,河南阳翟人,晋太傅褚裒的曾孙.祖褚歆,官至秘书监.父褚爽,为金紫光禄大夫.
褚裕之长兄褚秀之字长倩,历官大司马琅邪王从事中郎,黄门侍郎,宋武帝镇西长史.褚秀之妹,是晋恭帝的后妃.褚秀之虽然是晋皇室的姻亲,却对宋武帝尽心.褚秀之迁任侍中,出朝补授大司马右司马.晋恭帝即位,又任祠部尚书.宋受天命建立,褚秀之徙官太常.元嘉初年,在官任中去世.
褚秀之弟褚淡之字仲原,也历任显要官位,为宋武帝车骑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廷尉卿,左卫将军.宋接受天命建立,褚淡之任侍中.
褚淡之兄弟都竭忠事奉武帝,恭帝每生一男孩,褚淡之兄弟都要叫人寻找机会杀掉,有时是用贿赂诱惑内廷人干,有时是秘密投毒饵,前后用这种方式害死的不止一个.恭帝退位居住在秣陵宫,经常惧怕遇祸,和褚后同住一室,害怕有鸩毒,亲自在面前煮食物吃.武帝准备杀害他,不想派人进去,就命令褚淡之兄弟看望褚后.褚后出来在别室与他们相见,兵士便逾墙进入,向恭帝进药.恭帝不肯喝,说:“按照佛教的说法,自杀的人来生不能为人.”於是用被子把他闷死了. 后来会稽郡守位缺,朝官提议要用蔡廓,武帝说: “他自然是蔡家的好儿子,何必要说情.可用褚佛在这个位置.”佛是褚淡之的小字乙於是任命褚淡之为会稽太守.
景平元年,富阳孙氏聚合族人谋图叛逆,他的党羽在永兴县私下串通.永兴县令羊恂发觉了他们的阴谋,报告了褚淡之,褚淡之不相信,还以诬告的罪名把羊恂收捕在县职局.这时孙法先自号为冠军大将军,和孙道庆等攻下了县城,又重新建置,远授鄮县县令司马文宣为征西大将军,打出旗号揭竿而起,擂起军鼓,一直攻向山阴.
褚淡之自授陵江将军,任命山阴县令陆邵领司马,加振武将军,前员外散骑常侍王茂之为长史,前国子博士孔欣、前员外散骑常侍谢苓之都参与军事,召集行参军七十多人.前镇西谘议参军孔甯子、左光禄大夫孔季恭子孔山士都在守丧,都被起复为将军.褚淡之派遣队主陈愿、郡议曹掾虞道纳两支人马渡过浦阳江.陈愿等战败,贼於是乘胜前进,离城二十多里.褚淡之派陆邵的水兵抵御,他自己率领部下出城驻扎在近郊.陆邵和行参军漏恭期同心协力,在柯亭大败叛军.褚淡之不久去世,谧号叫质子.
褚裕之名与宋武帝相同,所以以字相称.最初任太宰琅邪王行参军,武帝车骑参军,司徒左西属,中军谘议参军,署中兵,加授建威将军.跟随征讨鲜卑,尽忠尽力.卢循攻打查浦,褚裕主奋力作战,有功,卢循南逃.武帝发韶书授褚裕之代理广州刺史,加授都督,建威将军,领乎越中郎将.在任四年,多方谋求资财,积累的资财很多,因此获罪被免官,终身不启用为官.回到都城时,所有的亲人、旧友以及有一面之交的,都厚送礼物.不久,拜任太尉谘议参军、相国右司马.武帝受天命即位,褚裕之任右卫将军.武帝因他出身有名望的家族,却能尽心尽力,特别赞扬他,封为番禺县男.很快又加封散骑常侍.永初三年,出任雍州刺史,领宁蛮校尉.在任三年,以清静简约著称.景平二年死.
褚裕之子褚恬之继嗣.褚恬之弟褚寂之官任著作佐郎,死得很早.褚寂之子褚暧娶宋文帝第六女琅邪贞长公主为妻,任太宰参军,也死得早.褚暖子褚绩任太子舍人,也娶宋公主为妻.
褚球
褚绩子褚球字仲宝,很小就成了孤儿,家中贫穷,立志学习也爱好学习,有才华有思想.宋建平王刘景素在元徽年间被诛灭,只有一个女儿活下来,刘景素的老部下何昌寓、王思远听说褚球品格高洁,把这个姑娘嫁给他为妻.褚球在齐时入仕,任溧阳令,在任清廉,只依靠公家俸禄生活.在梁做官时,曾任都官尚书,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司徒右长史,常侍和著作还是依前.自从魏孙礼、晋荀组以后,台佐加插貂饰,是从褚球开始的.后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加授给事中.
褚湛之
褚湛之字休玄,是褚秀之的儿子.娶宋武帝第七女始安哀公主,拜授为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哀公主死后,又娶武帝第五女吴郡宣公主.能娶公主的,大多是世家子弟,不必都有才能.褚湛之谨慎踏实,有谋略有才干,所以为文帝重视.历任显达官位,曾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侍中,左卫将军,左户尚书,丹阳尹.元凶刘劭叛逆弑文帝,任命褚湛之为吏部尚书,又出任丹阳尹,统领石头戍事.孝武帝入都讨伐刘型,刘劭亲自攻打新亭城垒,派擅湛之率水军同时进攻,褚湛之趁机带着两个儿子褚彦回、褚澄,登上轻舟向南逃奔.褚彦回刚生一男孩,被刘劭所杀.孝武帝即位,褚湛之被授为尚书右仆射.孝建元年,为中书令、丹阳尹.后任尚书左仆射,因南逃而赐爵为都乡侯.大明四年去世,谧号叫敬侯.褚湛之有子叫彦回.
褚彦回 褚贲
褚彦回幼小时就有很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百姓都负担而立,准备逃跑.这时他父亲褚湛之任丹阳尹,要子弟都穿着芒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褚湛之说:“要居安思危.”褚彦回当时十多岁,很觉得羞惭.褚湛之有一头牛,是他最为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前的井裏,褚湛之带着左右的人亲自营救,郡裏闹闹嚷嚷,褚彦回放下帘子不看.又有一次,有门生偷了褚彦回衣服,让彦回碰见,褚彦回对他说: “要秘密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告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待他.
褚彦回娶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为妻,被拜任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几次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褚彦回把父亲财产都推给弟褚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褚湛之有两厨宝物在褚彦回生母郭氏那儿,彦回嫡母吴郡主讨要,郭氏想不给,褚彦回说:“只要彦回在,哪裏怕没有物.”郭氏还是不肯,褚彦回流泪坚持请求,郭氏才答应.褚彦回承袭都乡侯爵位,历任尚书吏部郎.
景和年间,山阴公主放任淫逸,她看到褚彦回,很喜欢,告诉皇帝.皇帝召褚彦回入内住了十天,公主晚上来见他,备加逼迫,褚彦回正襟而立,从天黑到天亮,不为之动心.公主对他说: “您胡须像戟一样,为什麼没有男人的情感?”褚彦回说:“彦回虽然不聪明,怎敢自惹祸端?”
宋明帝即位,几次迁任吏部尚书.有人求官时秘密在袖子裏带了一个金饼,并请求单独谈事,然后拿出金饼给他看,说: “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卿自然应该得到官,不须藉助这东西.如果一定要给,我将不得不报告.”这人非常害怕,把金饼收起来走了.褚彦回说了这件事,但没点他的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明帝在封邑时和褚彦回性格投合,这时便特别信任和依赖他,褚彦回所提的建议都听从.改封褚彦回为雩都伯,历任侍中,右卫将军.
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进退俯仰,都有风度、合法则.每次朝会,众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明帝曾赞叹说:“褚彦回会缓步慢行就可做宰相.”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有一次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褚彦回取琴演奏《别鹄》的曲子,宫商谐调,韵致和美.王或、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击节赞叹,说:“以没有牵累的神,运用於有规则有节律的乐器中,即使宫商偶有不调谐,也都是不可多得的.” 这时粗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投降叛逆者的人不止一个.后来常珍奇等请求投降,明帝授给高官.褚彦回认为“保住性命就已是宽弘,不值得特别给予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很快又叛逆.
褚彦回后任吴兴太守.明帝病危,派使者快马召褚彦回入朝,想嘱托后事.召入内室,明帝坐在帐中流泪说: “我近日病重.所以召卿来,想让卿穿黄罗猡辅佐太子.”同时指着床头的大封函说:“文书都放在函内,此函不得再开.”褚彦回悲不自胜.黄罗摆,是乳母的服装.明帝虽然病情有了好转,但还有身后的顾虑.建安王刘休仁,长得壮美,又得人心,明帝和褚彦回谋划诛杀他,褚彦回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卿真是痴愚,不足以商议事情.”褚彦回惧怕,因而奉旨.又授吏部尚书,卫尉卿,尚书右仆射.因为母亲老而有病,早晚需要奉养,辞让卫尉卿一职,没有得到许可.明帝崩,遗诏授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但帝意主要由褚彦回主持.褚彦回舆大臣同心治事,力求简约,百姓依赖他.不久王道隆、阮佃夫当权,贿赂都公开行使,褚彦回未能禁止.
褚彦回遇上生母丧,因悲哀损伤身体,使人不再认识,整年不盥洗,只有眼泪流过处才看得见本色.朝廷下诏命令停止哭泣,禁止客人吊丧.葬后,起复授中军将军,原先的官职依旧.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反叛,褚彦回和卫将军袁粲进入宫内值卫,镇住人心.褚彦回开始到丹阳任官时与堂弟褚炤同车,路上遇见齐高帝,褚产回举手指着高帝的车,对褚炤说:“这不是凡人.”出任吴兴太守,高帝送物与他分别.褚彦回又对人说:“此人才貌都非凡,前途不可预测.”后来接受明帝遗韶顾命时,引荐高帝也参预了此事.高帝平息桂阳王后,迁任中领军,领南兖州,高帝坚决辞让,向褚彦回和卫军袁粲写信陈诉自己的想法,褚彦回和袁粲回信不同意,高帝才接受任命.这年加授褚彦回尚书令、侍中,配班剑卫士二十人,坚决推让尚书令.三年,进爵位为侯.服丧期满,改授中书监,侍中、护军依旧,配给鼓吹一部.
这时淮水归属北朝,南方不再有鳆鱼,偶尔有人辗转得到,一条能值几千钱.有人送给褚彦回三十条鳆鱼,褚彦回当时虽然官高位贵,但仍然十分贫穷,有个门客建议把这些鳆鱼卖掉,说可以得到十万钱.褚彦回脸上变色,说: “我认为这是食物,不是财物,并且不知道它能卖钱,所以才接受了.虽然贫俭,但怎麽可以卖礼物得钱呢.”都分给了亲人和朋友吃,没几天就吃完. 第二年,嫡母吴郡公主去世,褚彦回很悲痛,身体为之枯瘦,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安葬完,得诏代职,他坚决推辞,又因为祭祀的周年到了,上表请求解职,都没有得到许可.
苍梧王更加暴虐,齐高帝和褚彦回、袁粲谈论世事,袁粲说:“主上年幼,小过错容易纠正.伊尹、霍光所做的事,衰乱的时候不宜实行;即使成功了,终究难於保全自己.”褚彦回默然,他心是向着高帝的.到废除苍梧王,各要员聚集商议,袁粲、刘彦节不愿意接受任务,褚彦回说:“没有芦公是了结不了这场事的.”亲自把事情交给高帝.高帝说:“各位都不接受,我怎能推辞.”事情才确定下来.顺帝即位,褚彦回改任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一职还是依前,带甲仗五十人入殿.
袁粲怀有二心,他说:“褚公眼睛裏白的太多,这是‘白虹贯日’,使宋灭亡的最终是这人.”一日,袁粲对褚彦回说:“国家所倚靠的,只有您与刘丹阳和袁粲,愿各自勉励,不要被写进史书让人耻笑.”褚彦回说:“我的心就是您的心.”但褚彦回却未能恪守诺言. 到高帝辅佐朝政时,王俭提议加授高帝黄锁,任遐说:“这是大事,应该报告褚公.”高帝说: “褚如果不同意,卿会有什麽计策?”任遐说:“褚彦回保护妻子儿女,爱惜自己性命,没有奇异的才能与节操,任遐能制服他.”褚彦回果然没有异议.等到沈攸之起事,高帝召褚彦回商议谋划,褚彦回说:“西夏发难,事情一定不会成功,您应当先防备内部.”高帝秘密作好防备,事情平息后,褚彦回进位中书监、司空. 齐国台府建立,褚彦回引用何曾从魏司徒到做晋丞相的故事,来向高帝表白,要求做齐国的官.高帝谦虚地予以回绝.建元元年,褚彦回进位为司徒,侍中和中书监依旧,改封为南康郡公.褚彦回辞让不接受司徒,并且写信给仆射王俭,想依照蔡谟的先例.王俭认为不适宜如此说,劝褚彦回接受任命,但他始终不接受.不久加授尚书令.二年,朝廷重新申述原先任命,要他做司徒,又坚持退让.魏出兵,高帝想发动王公以下没有官职的都参军,褚彦回进谏,认为这些人对作战没有实际益处,这样做只会扰乱民心,皇上才没有实行.
三年七月,皇帝亲自尝酒祭祀,想趁盛暑之夜外出,褚彦回和左仆射王俭进谏,认为“从汉宣帝以来不在夜晚进太庙,以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君王地位重要,应该谨慎”.皇帝听从了这个意见.
当时朝廷机要,褚彦回多参与商议谋划,他的观点常被采纳,对他的礼遇很重.皇上召集朝臣宴饮,酒后对朝臣说: “卿等都是宋时大臣,不会说我应该得天子之位吧.”王俭等没有来得及回答,褚彦回收好手板,说:“陛下不能说臣没有早识龙颜.”皇上笑着说:“我有愧於文叔,我知道您做朱佑已经很久了.”褚彦回善於弹琵琶,齐武帝在东宫聚会饮宴时,赐给他金蝼柄银柱琵琶.褚彦回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举动.有一次家宅失火,烟焰已逼近他了,身边人又惊又惧,但褚彦回神情怡然,叫来车驾从容离去.但是世人多在节操方面讥刺他,那时百姓有这样的话:“可怜一座石头城,我们宁愿作袁粲而死,也不作彦回而生.”
高帝驾崩,遗诏授褚彦回为录尚书事.东晋以来,没有单独拜授录的,有关官员不知是否要立优策文书.尚书令王俭议论道:“居原先的官职,另外再拜授录,这应该有策书,但这种事以前没有记载.中朝以来,三公王侯,都是同时有优文和策文;官品第二,则有策文而不设优文.优就是褒美,策则同时明确职务.尚书属於天官,执掌政治教化之本,所以尚书令官品虽居第三,但拜授一定要有策文.录尚书事没有品秩,但总领的任务非常重,以前各代多和本官同时拜授,所以没有另外的策文.根据事情揣摩情理,不应该与一般的官员同等看待,应有策书,以表明重用的意图;但又不同於王侯,不必藉助优文.”有关官员听从了王俭的议论.不久又增加褚彦回班剑卫士三十人,五天朝拜一次.
不久褚彦回卧病.他小时候有一次病重,梦见有人给他一套占卜用的蓍草,但缺一根,此时他正好是四十八岁了,年初便卧床.而太白星荧惑星相互纠结触犯上将,褚彦回考虑到活不长了,上表要求退位.武帝没有准许,改授司空、骠骑将军,侍中和录尚书事如前.去世时四十八岁,家裏没有多余的财产,欠债几十万,下诏赐赠棺木.
当时司空府属僚因为褚彦回没有拜受,对是否应该行属官的礼感到疑惑,王俭议论说:“按照《礼》,妇人在路上听到丈夫在家死去,都要换丧服回家.现在属官虽然还没有为他负责勤务,但官符是朝廷授给的,应当行礼.”司徒府的官员又因为褚彦回已解职,但是后任还没有到任,不清楚是否应穿丧服,王俭又议论说:“按中朝士孙德祖从乐陵迁官陈留,没有进入陈留境内就去世,乐陵郡官吏按见君的礼,陈留迎接的官吏依照‘娶女已定吉日,女子死,丈夫服斋衰吊丧,服丧.司徒府应按有关官员的规定服丧.”又下诏追赠褚彦回为太宰,侍中、录尚书、公仍依生前,增加班剑卫士为六十人,葬送的礼仪完全按照宋太保王弘的先例,谧为文简.原先的庶族出身的三公,轜车没有规定的式样,王俭提议官品第一的,都加上幢络,这是从褚彦回开始的.又下韶把褚彦回妻宋已故巴西公主墓穴暂时打开,追赠为南康郡公夫人.
褚彦回长子褚贲字蔚先,从小就正直.父亲背叛袁粲等而依附高帝,褚贲很为不满,终身觉得惭愧和遗憾,一直有隐退的愿望.褚贲官任侍中.褚彦回去世,服丧期满,褚贲见武帝,泪流不止.皇上大大表扬他,任命他为侍中、领步兵校尉、左户尚书,但他却常称病在外,不来办公.皇上因此对他不满,委婉地劝他辞去爵位,让给弟弟褚蓁,他仍然住在父亲墓旁.王俭死后,褚贲骑水牛出来吊丧,把水牛系在王俭门外,进去哭丧,尽哀后就走,王俭家人不知道是谁.当时褚贲病重,儿子褚霁用车载他回去.病稍好,知道不是原先住的地方,大怒,不肯再进饮食,内外的门都全部钉住,不跟人交谈,几天之间,只剩下一点点气息了.谢[氵菕]得知褚贲垂危,前往看望他,推门推不开,用杵把门击破,进去见褚贲说:“世界上的事不是想得到就可得到的是生命,人生不是想保全就能保全的是名声,自行毁灭名声和生命的,就是您了.怎能不保全它们呢!”褚贲说:“我从小就没有世人的凡俗想法,生命和荣名难道是可以留恋和人为地追求到的吗?我只希望在全身全节善终归天时,一定要依在旧的坟山前.儿子没有才,不了解我的志趣,搬动我的躯体,移到别的地方殡葬,违背了一向的心愿,我因此而气愤罢了.”永明七年,褚贲去世.
褚蓁
褚蓁字茂绪,任义兴太守.八年,改封为巴东郡公.上表请求把封邑退还给褚贲儿子褚霁,下韶同意.建武末年,褚蓁任太子詹事、度支尚书,领前军将军.永元元年去世,追赠为太常,谧号穆子.
褚向基
褚蓁子褚向字景政,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悲哀伤身的程度,就像成人一样,亲人都感到奇异.长大后,宽宏儒雅,有器量,长期兼任侍中.褚向仪容端庄秀丽,眉眼像画过一样,每次在公堂班列中就位,总是为众人所瞩目.出仕梁朝,任北中郎庐陵王长史时去世.褚翔是他的儿子.
褚翔
褚翔字世举,出仕任秘书郎,几次迁任至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饮宴,又下诏要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限三个时刻内完成.褚翔在座位上马上站起来上奏,武帝感到奇异,当天就补授为宣城王王府文学,很快又迁为宣城王王府友.当时宣城王的友和文学,要比其他王高二等,褚翔破格任用,当时议论认为是美事.出任义兴太守,在任廉洁自守,减省繁政、苛政,去除不必要的费用,百姓安心.郡西亭有棵古树,枯死多年,褚翔到郡裏来后,忽而又长出枝叶,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好政绩感化的结果.任官期满,官民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敕书同意.不久,徵召为吏部郎,离郡时,百姓中无论老少,都追着把他送出郡境,流泪拜别.褚翔做吏部郎公正清廉,不因人说情而改变意见,被人称为平正公允.迁任侍中.太清二年,守吏部尚书.为母亲服丧,因守丧毁伤身体而去世.褚翔从小就有孝行,做侍中时,母亲得重病,他请和尚为母亲祈福,夜裏忽然看见户外有异样的光,又听到空中捻弹手指的声音.到第二天清早,病很快就好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精诚感化的结果.
褚澄
褚澄字彦道,是褚彦回的弟弟.褚湛之原娶始安公主为妻,始安公主死后,纳妾郭氏,生了褚彦回.褚湛之后娶吴郡主为妻,生了褚澄.褚彦回事奉吴郡主恭谨孝敬,吴郡主很喜爱他.褚湛之去世后,吴郡主上表把褚彦回立为嫡子.褚澄娶宋文帝女庐江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做官清要,擅长医术.
建元年间,褚澄任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因公事到郡府,褚澄见了他,说:“你有重病.”回答说:“原先有冷病,到现在有五年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医好.”褚澄给他诊脉后说:“这病非冷非热,应是吃白水煮鸡蛋过多导致的.”要他取一升苏煮服,刚一服药,就吐出一东西,就像量器升一样,被口涎裹着还会动,打开看是雏鸡,翅膀和脚爪都有,能行走.褚澄说:“还没有吐尽.”又服剩下的药,又吐出像前面一样的鶸十三只,病就全部好了,当时人都称为奇妙.豫章王感染上了病,高帝召褚澄为他治疗,立即就好.很快就迁任为左户尚书.
褚彦回死后,褚澄用一万一千钱到招提寺把高帝赐给褚彦回的白貂坐褥赎回,把它裁开做裘和䙬,又把褚彦回的介帻犀导和他平常用的拉车黄牛赎回.永明元年,被御史中丞袁彖所弹劾,免官拘禁,得到宽宥.迁任侍中,领右军将军,因勤恳恭谨知名.褚澄女为东昏侯皇后.永元元年,褚澄去世,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褚炤
褚炤字彦宣,是褚彦回的堂弟.父名法显,任鄱阳太守.褚炤从小就有高尚的节操,王俭曾说他的才能足以担任保或傅.从安成郡任职回朝,因为一只眼瞎了,召为国子博士,没有拜受.褚炤经常非议褚彦回一身事二朝.褚彦回子褚贲前往问候褚炤,褚炤问道:“司空今天在哪裏?”褚贲说:“正捧着玺绂在齐大司马门.”褚炤严肃地说:“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东西给另一家是什麽道理.”褚彦回拜受司徒,宾客满座,褚炤叹息道:“彦回很小就有节操,怎想到会堕落到这一步!门户不幸,才会有今天的拜官.假使彦回做中书郎就死了,不正好是一名士吗?名声德行不好,就长寿.”褚彦回喜欢开玩笑,他送轺车给褚炤,褚炤大怒,说:“拿这样的东西来辱没家门,哪可让人看见.”叫人拿火把它烧掉,驾车的人赶快把车赶跑,才没有被烧掉.褚炤弟褚炫.
褚炫
褚炫字彦绪,从小清高傲慢,为堂舅王景文所知遇.堂兄褚彦回对人说:“堂弟廉正,卓尔不群,胜过我十倍.”任正员郎.随从宋明帝射雉,明帝到中午还没有收获,非常羞恼,召问侍臣道: “我清早就到水边来,竟然空着手行走,太可笑.”座中没有人回答,褚炫一人说:“现在季节虽然合适,但云雾还蒙着,所以展翅高飞之禽,骄纵不知惊惧.只要神驾从容地游乐,大家的情绪就会欢乐起来.”明帝心情放宽,在射场设酒.后来褚炫迁任为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升明初年,褚炫因为清雅高尚,和彭城刘俣、陈郡谢朏、济阳江斅进殿内以文义陪侍,称为四友.
齐国台府建立,褚炫任侍中,领步兵校尉.因为家裏穷,建元初年,出朝补授东阳太守.他前后三次做侍中,和堂兄褚彦回的操行不同,所以褚彦回在世时,他做不到大官.永明元年,褚炫任吏部尚书.褚炫清高特立,不是吊丧、问候的礼节,从不乱与人交往,人们对他这点评价很好.他在选部做官时,门庭清冷,很少有宾客来往.他外出时,左右的人往往捧着一个黄纸帽箱,风一吹,纸差不多就要被剥脱光.从江夏郡罢官回朝时,得到钱十七万,在石头全部分给了同族亲人.得病,没钱买药,用帽子和剑做抵押.自己上表作了解释,改授为散骑常侍,领安成王师.国学建立,褚炫以原官领博士.没有拜受就去世了,贫穷得没有办法殡殓,终年四十一岁.追赠为太常,谧号贞子.子褚澐.
褚澐
褚澐字士洋,梁时出仕,任曲阿令.历任晋安王中录事,正员郎,乌程县令.兄褚游亡故,他抛弃县令不做回家,任太尉属,延陵令,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湘东王府谘议参军,去世.褚潠做县令,清廉谨慎,可以记载.好学,懂音律,看重宾客,很为湘东王所亲近和喜爱.褚潠子褚蒙官任太子舍人.褚蒙生子褚玠.
褚玠
褚玠字温理,九岁就成了孤儿,由叔父骠骑从事中郎褚随抚养.很小就有好名声,前辈多称道他的才器.长大后,仪表美,有风度,长於对答,学识渊博,能作文章,语言典雅朴实,不追求靡丽.陈天嘉年间,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齐,回朝后迁任中书侍郎.
太建年间,山阴县有很多豪强的不法之徒,前后的县令都因贪脏枉法免官,宣帝间中书舍人蔡景历说: “会稽山阴是大县,很久没有好县令,卿在文士中考虑一个人选.”蔡景历推荐褚玠,宣帝说:“很好,卿说的和朕想法相合.”於是授任山阴令.县民张次的、王休达等贿赂勾结不法官吏,隐瞒了很多有全丁的大户.褚玠关押张次的等人,用文书把事情报告了台省,宣帝颁手敕慰劳他,同时派遣使者帮助褚瑜搜查,查出八百多户应出兵丁.这时舍人曹义达被宣帝宠信,县人陈信家很富,谄谀曹义达,陈信父陈显文恃势横行霸道.褚玠派使者收捕陈显文,打他一百鞭,从此县裏官吏都战战兢兢.陈信后来依附曹义达,毁谤褚玠,褚瑜竟然坐罪免官.褚玠在任一年多,仅仅靠俸禄生活,离任的那天,不能备办还朝的行装,因而留在县境内种蔬菜自养.有人认为褚玠没有治理一个县邑的才能,褚玠说: “我为朝廷运送物资的政绩是第一流的,不会落后於各地长官,除去凶恶之徒,也使不法官吏畏缩恐惧.如果说做官不能肥了自己,这个意见我愿接受,如果认为我不懂得从政,我就不服了.”当时人认为的确是这样.皇太子得知褚玠没有还朝的行装,颁手书赐给他二百斛粟米,因而褚玠得以回到京城.
后多次迁任为御史中丞.褚玠刚强坚毅,有胆略,有决断.善於骑马射击,曾跟随司空侯安都在徐州打猎.碰到猛兽,褚玠射箭,箭一发就全部进入猛兽口中,又从口中进入它腹内,一会儿猛兽就倒地而死.到做御史中丞时,很有执法严明的名声.在官任中去世,皇太子亲自写了墓志铭,藉以表彰这位老部属.至德二年,追赠为秘书监.褚玠所写的奏章和其他各种零杂文章二百多篇,都切中事理,因此为世人所重视.儿子褚亮,官至尚书殿中侍郎.
论曰:褚氏从东晋以来,代代有人才.褚彦回就是靠了先祖,很早得到了声誉,到后来,他附和齐运的兴起,结果毁谤非议沸沸扬扬,他既因名望而被人推重,又因名望而被人责骂.褚炤坚贞刚劲的性格,褚炫廉洁正直的作风,即便是古人,也未必能超过他们.褚玠平、诚实、正直,文武兼备,可以说祖业得到了继承.
问题4:南史.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五翻译
檀道济,是高平郡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他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守丧期间完全按礼仪行事,侍奉兄姊因为和顺细心而受到称赞.宋武帝创建大义,道济与其兄檀韶、檀祗等跟随平定京城,都参与了武帝建武将军府的军事活动,多次升迁至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任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一直攻进洛阳.议事的人说所获的俘虏,应当全部杀掉将尸体堆作大坟作为炫耀武功的大观.道济说:“讨伐罪人,慰问民众,正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于是将俘虏都释放了并发遣回家,因此中原一带的人民感激、喜悦,归顺的人很多.长安平定以后,用他任琅邪内史.
武帝受命,因为辅佐的功劳,改封为永修县公爵,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武帝病危时,给他配备佩带班剑的卫士二十名.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徐羡之等人商议废立之事,暗示道济入朝廷,把将要废黜庐陵王义真的事告诉他,道济多次陈述不能如此行事的理由,竟然不被采纳.将要废黜少帝的那天夜里,道济进入领军将军府就在谢晦那儿住宿,谢晦恐惧喘息得睡不着觉,道济一躺下就睡熟了,谢晦因此而佩服他.
文帝即位,赐予他鼓吹乐队一部,进封为武陵郡公.他坚决推辞进封.道济向来跟王弘要好,当时王弘正深受皇帝宠信,道济便更加结交依附于他,每每挑拨中伤羡之等人,王弘也非常倚仗他.皇上将要杀徐羡之等人,召见道济想命令他西讨谢晦.王华说:“不可以.”皇上说:“道济是跟随别人行事的人,从前不是首谋,抚慰他并驱使他.一定没有什么可顾虑的.”道济到达京城的第二天,皇上杀了徐羡之和傅亮.接着就命令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作为前锋西伐.皇上向道济询问计策,他回答说:“臣过去同谢晦一道跟随先帝北伐,入关的十条计策,有九条是谢晦提出来的.他的才能与谋略明白练达,大概难于跟他匹敌;但是他不曾孤军决战取得胜利,打仗恐怕不是他擅长的.臣知道谢晦的智慧,谢晦知道臣的勇敢.如今臣奉王命出师讨伐他,一定用不着对阵决战就能把他擒获.”当时谢晦以为道济会跟羡之同时被杀,忽然听说他来阵前指挥,于是还未交战就自动溃败了.事件平定后,迁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犯魏国,已经平定黄河以南地区,后来又失去了.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上夺取地盘,转战到济水上游地区,那时魏军势力强大,竟然攻克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半都获得胜利,军队打到历城后,因为军需物资供应不上才退回.当时投降魏国的人都说官军已经完全没有粮食了,于是士卒忧虑畏惧,没有固守的意志了.道济在夜里吆喝着数筹码量沙子,将剩下的少量的米撤在上面.到天亮时,魏军见了他的粮堆,认为他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又认为投降他们的人胡说八道,于是将他们斩首示众.
当时道济的兵力少而弱,军队中人心惶惶.非常害怕魏军来追击.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部穿上铠甲,自己身穿白袍乘着车子,从容不迫地突出包围.魏军害怕有埋伏,不敢进逼,就回去了.道济虽然不能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保全了整个军队而回来,还是威名大震.魏国人很害怕他,画了他的像来驱除鬼神.回朝进位为司空,镇守寻阳.
道济在前朝就立下了大功,权威和名望都很大,左右亲信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使得朝廷怀疑害怕他.当时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司马懿那样的人呢?”
文帝多年卧病在床,屡次经过危险期,领军刘湛贪图掌握朝廷政务,担心道济提出不同意见,还有彭城王义康也担心皇帝去世后.道济不再能够被控制.十二年,皇上病重,恰逢魏军南伐,便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说:“高出于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所忌讳的,现在朝廷没有事却召你去,大概是灾难到了.”道济到达京城时,皇上的病已经好转.十三年春天,即将派遣他回归方镇,已经离开江渚还没有启程,有一种像是鹪鹑的鸟飞集到船上悲哀地呜叫.恰逢皇上的病又发作丁,义康假传韶令召道济入宫饯别,逮捕他交付廷尉,然后跟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同时被杀.当时人作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的那一天,建邺地震,地上长出白毛.还杀了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等.他们都是道济的亲信.
道济被逮捕,怒气冲天,目光像火炬一样,顷刻间就独自喝掉了一坛酒.于是脱下头巾丢到地上,恨恨地说:“你自己毁坏你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说这事以后,都说“道济已经死了,吴国的那些小于们不足以再使人害怕了”.从此以后连年南伐,有到长江饮马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能够接替道济的角色?”景仁回答说:“道济因为屡次有战功,所以招来了威名,其它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皇帝说:“不能这样说.从前李广在朝廷任职.匈奴人不敢南下挑衅,后继者又能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追到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眺望,大有忧虑的神色,叹息说:“若是道济还活着,哪里会到这一步!”
檀韶,字令孙,因为平定桓玄的功劳被封为巴丘县侯.跟随武帝出征广固,率领他手下的军队首先登上城墙,因此位至琅邪内史.随从武帝讨伐卢循,因为军功被改封为宜阳县侯,拜任江州刺史,因为犯罪而被免职.
檀韶嗜酒,贪婪强横,所到任职之处没有政绩,皇上嘉奖他全家随从起义,道济又有大功,所以他特别受到宠信而被授以重要职务.去世.其子檀臻,字系宗,位至员外郎.檀臻之子名叫檀珪.
檀珪,字伯玉,任沅南县县令.元徽年间,王僧虔任吏部尚书,用檀珪任征北板行参军.檀珪告诉僧虔要求增加俸禄,没有如愿,就给僧虔写信说:“我一家人虽然在文辞通畅方面不如别人,却愧居于武功发达之列.堂姑堂叔成群,三次跟帝王之家联姻,却使他们的子侄饿死,竟然得不到一点恩泽.以至于腹扁如蝉肠空如龟,时间已经很长久了.饥饿的老虎能够吓人,人们赶快就拿肉给它;饥饿的麒麟不会咬人,谁会丢下一根草给它?虽然一再处于孤立寒微之中,但是历代国士之家,婚姻官宦方面,也不落后于他人.尚书您的同堂姊做江夏王的妃子.檀珪的同堂姑母做南谯王的妃子;尚书您的伯父任江州刺史,檀珪的祖父也曾任江州刺史.我跟尚书您本来人地悬隔,不大熟悉,至于婚姻仕宦方面都不会特别隔绝.目前虽然通显与困窘处境不同,却还愧居于跟您同一类人之中,尚书您为什么这样为难我呢?”僧虔回信说:“我与你素来没有怨恨,凭什么要为难你呢?只是意见有些不同罢了.”于是用他任安成郡丞.
檀祗,字恭叔,与兄檀韶、弟檀道济都参加起义,封为西昌县侯,历任至广陵相.义熙十年,亡命之徒司马国墦兄弟从北徐州边界上偷偷地越过淮河,趁着天色阴暗,夜裹率领一百余人从广陵城墙上爬进城,叫喊着一直杀上官府的大厅.檀祗被射伤了大腿,告诉左右的人说:“贼人乘夜色昏暗进城来,是想趁我们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袭击,只需打五更鼓使他们害怕,天亮一定会逃跑了.”贼听到鼓响,只以为天亮了,于是奔逃,官军追杀百余人.
宋国初建的时候,任领军将军.檀祗性格骄傲,为人豪放,喜欢在外地任职自由随意,不愿意到朝廷内任职,因为不得志,发病后自己不愿治疗,当年就在广陵死了.谧号为威侯.爵位世代相传到齐朝受禅时,封国被取消.论臼:自从晋朝的王纲失去约束力以后,皇上的权威就没有能够树立得起来的,王室成为祸乱的基础,灾难覆盖整个江南.宋武帝一代创业之主,他的事功类似于沧海横流,改革紊乱的朝臣制度,使国家又归于平治的道路.用晋元帝、晋穆帝时代的雄风,来改变太元、隆安以来的末陷,这大概是文宣公刘穆之的作为吧,他配飨于宗庙,难道是乎白无故的吗?至于那些以才能自负而藐视别人的事,即使是周公旦来做也还绝不了担惊受怕,而以刘样那样的人处于当时那样的处境,他能够以病亡告终也是很幸运的了.秀之实行自己的主张而使政治清明,可以说他的爵位不是凭空授予的.当徐、傅二公跪着接受武帝临终嘱托的时候,如果能够使武帝死而复生.他们一定会约定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等到处于权贵显要之列、决定朝廷机宜、居于威震人主的地位,才想到攘除朝廷的后患,防止自身的灾愒,于是使失德之主有突然间失去皇位和性命的痛苦,使跋扈的诸侯并非风寒疾病而死,如果从国家存亡的根本利益来讲,那么道理就不同于此说了.湛之、孝嗣面对着时机不能决断,既因此次坏国家大事,又因此牺牲了自身,“反而使自己受到祸乱”,造就是他们本该当机立断而不当几立断的结果.道济开始因为被录用,所以能够忘记他的缺点,晚年受困于太大的名声,以至于全家覆灭.檀韶、檀祗能够世代相传承继爵位,大概是因为处于才与不才之间的原因吧.
全文太多了,要的话还有
问题5:求《南史·沈约传》的翻译[语文科目]
原文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翻译 (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