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史记刺客列传_史记刺客列传译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由于太长了,所以我没有翻译而是直接引用了,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引用的这个人翻译的还不错,偶尔有些地方我觉得有点简略··· 【PS:由于答案太长了所以只能一段一段发了···】
吴宏一 译
一、曹沫
曹沫,鲁国人,因为有勇力,臣事鲁庄公.庄公喜欢有勇力的人,所以派曹沫当大将,和齐国交战,结果三次都打了败仗.鲁庄公畏惧,因此献上遂邑的土地,来跟齐国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大将.齐桓公答应了,和鲁国在柯这地方聚会,订立盟约.
桓公与庄公在坛上订立盟约后,曹沫却拿着短剑要挟齐桓公.桓公左右的人,都不敢抗拒,问曹沫说:“你要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贵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一被打坏,就要紧邻齐国国界了.国君你也应该想一想呀!”桓公于是答应统统归还在鲁国所侵占的地方.话说出后,曹沫便放下短剑,走下盟坛,朝着北面,站在群臣的行列里,脸色不变,说起话来像平时一样.
桓公非常恼怒,想要反悔答应的话.管仲说:“这不可以.只贪些小利以使自己高兴,自弃信用于诸侯,便会失却天下的援助,不如仍旧还给他们.”于是桓公终于照约定分割在鲁所侵占的地方,就是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完全还给鲁国.
其后过了一百六十七年,而吴国有专诸的事情发生.
二、专诸
专诸,吴国堂邑人.当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时候,他发现了专诸的才能.伍子胥见了吴王僚以后,用伐楚的种种好处来游说吴王.吴公子光却向吴王说:“那伍员的父兄,都死在楚王手里.他劝王伐楚,只是希望为自己报复私仇而已,并非真为吴国着想的.”吴王于是不伐楚国.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正想杀害吴王僚,因此自言自语道:“那公子光呀,他将有内谋弑君的意思,自然不能同他说对外大事的.”便介绍专诸给公子光.
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照顺序,大弟叫余祭,二弟叫夷眛,三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最为贤能,所以不扶立自己的太子,依次传位给他的三个弟弟,想在最后让国给季子札.诸樊死了之后,便传位给余祭.余祭死后,传位给夷眛.夷眛死后,应当传位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走不肯即位,吴国人便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吴王.
公子光说:“要是以兄弟为顺序呢,季子应当即位;要是必定以儿子嗣位呢,那么光才是真正的嫡长,应当即位的.”所以曾暗地里养着谋臣,以求立为吴王.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对他很好,以客礼相待.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第二年春天,吴王僚想乘楚国有丧事,派他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和公子属庸,率兵围攻楚国的灊地;又派延陵季子到晋国去,来观察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发兵断绝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的兵马不能退还.就在这时候,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时机万不可失,现在不求即位,还要等到何时呢?况且光是真正的吴王的后嗣,应当即位.季子即使以后回来,他也不会废除我王位的.”专诸说:“王僚自然可以杀死.他母亲老,孩子小,两个弟弟又率兵伐楚,被楚军断了后路.现在吴国正是外面受困于楚国,而里面又空空如也,没有一个忠直的臣子,是没有办法对付我们的.”公子光叩头说:“光的身子就是你的身子呀!”(意思是说我的事情,现在要全部拜托你了.)
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预先埋伏甲兵在地下室里,一面备好酒筵,请吴王僚来饮.吴王僚派他的兵士排成队伍,从宫里直到光的家中.所有门户阶沿左右各处,都是王僚自己的亲戚,站在王僚两旁拥护着,手里都拿着长铍.酒喝到尽兴之后,公子光假装说是脚痛,走到地下室里,叫专诸在鱼炙的腹里放着匕首,端了进去.走到王僚面前,专诸擘开鱼腹,就拿那柄匕首去刺杀王僚.王僚立刻被刺死了.左右武士也杀了专诸,一时王族的人,大起混乱.公子光出动他预先埋伏的甲兵,来攻击跟随王僚的人士,统统把他们歼灭了.于是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以为上卿.
其后过了七十余年,而晋有豫让的事情发生.
三、豫让
豫让,晋国人,从前曾经先后臣事范氏和中行氏,但并不知名.他离开了去替智伯做事,智伯很尊重信任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联合起来,灭了智伯.灭了智伯之后,他们就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所以漆了智伯的头颅,当做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自己这样说道:“唉!士人当为知己的人牺牲生命,女人当为爱己的人修饰容貌.现在智伯知遇我,我必须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的厚爱.如此我死了,魂魄才可以不愧对他.”于是他便改换姓名,扮做一个犯罪受刑的奴隶,进入赵襄子宫里,在厕所中做涂饰粉刷的工作.身上带着短剑,想乘机刺襄子.襄子到厕所来,突然心惊肉跳,就命左右捉住审问那涂饰厕所的奴隶,就是豫让,身内藏着短剑,说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左右的人都要杀他,襄子却说:“他是个有义气的人,我以后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以后,没有后代,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好人呀!”结果放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涂漆使身体长满恶疮,吞炭使声音变成沙哑,让自己的形状不能被人辨认出来.他在市上行走求乞,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走去见他友人,他友人辨认出是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 “我是的.”他友人为他流泪说:“以你的才能,委身去侍奉襄子为臣,襄子必会亲近宠爱你的.等他亲近宠爱你了,你便可为所欲为,这样反不容易吗?为什么定要残害身体,苦变形状?像这样想去报复襄子,不是很麻烦吗?”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事人做人臣子,还想杀他,这便是存了不忠之心来侍奉他的君王.我这样做虽然很麻烦,但是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做人臣子、却存着不忠之心去侍奉他君王的人,知道这是可耻的呀!”
他走了之后,没有多久,襄子预备外出,豫让便藏伏在他所必当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边,马忽然惊跳起来.襄子说:“这必定是豫让想刺杀我.”使人搜查,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臣事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统统把他们灭了,但你并不为他们报仇,反而委身效忠智伯为臣.现在智伯也已死了,你为什么偏偏要替他这样再三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都以普通人对待我,我因此仅以普通人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因此要以国士报答他.”襄子不觉长叹一声,流下同情的泪说:“唉!豫子,你为智伯的事尽忠,已经成名了;而我对你的饶赦,也已至矣尽矣.现在只好你自己想个办法,我不能再放你了.”便命卫士包围着豫让.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不掩盖人家的美德;而忠心的臣子,有为名节牺牲的道理.从前您已宽赦放过了我,天下的人莫不称颂您的贤德.今天的事情,我自应伏罪受诛,但还希望求得您的衣服,击打它,来聊且表示我替智伯报仇的意愿,如此虽死也不觉憾恨了.这不是我所能希望得到的,只是我斗胆说出衷心的话.”
于是襄子很为豫让的义气感动,便派人拿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跳了三下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地下的智伯了.”于是横剑自杀.死的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流下同情的泪.
其后过了四十余年,而轵有聂政的事情发生.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语文科目]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wū,乌)期得罪了秦问,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chán,缠)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问题2:英语翻译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①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语文科目]
随后整衣拾襟,等荆轲坐稳,太子又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
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
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问题3:英语翻译要整篇的,最好还有关键字注释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住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从小路已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惊怪之声.侍从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相如,完成了大礼让他回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为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这一年,廉颇向东进攻齐国,打败了它的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邑,把它攻占了.此后三年,廉颇进攻魏国的防陵、安阳,都攻克了.再过四年,蔺相如领兵攻齐,打到平邑就收兵了.第二年,赵奢在阏(yù,玉)与城下大败秦军.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以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缠)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丹)褴(lán,兰),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é,哲),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问题4:英语翻译两段落,第一: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已往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
第一: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已往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是知其非庸人也.
翻译为:荆轲到燕国以后,遇到了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世人都认为他们是不可理喻的怪人!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非常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每日都以厚礼待他.
第二段: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翻译为: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浸,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太子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辅助荆轲刺秦.
问题5: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等六个人.而《刺客列传》的翻译大约有一万一千多字.字数已经超过了“知道”传文的规定要求,是发不过来的,只能先传“曹沫”的故事.你如果要全部内容,必须给邮箱地址.
曹沫
曹沫,鲁国人,因为有勇力,臣事鲁庄公.庄公喜欢有勇力的人,所以派曹沫当大将,和齐国交战,结果三次都打了败仗.鲁庄公畏惧,因此献上遂邑的土地,来跟齐国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大将.齐桓公答应了,和鲁国在柯这地方聚会,订立盟约.
桓公与庄公在坛上订立盟约后,曹沫却拿着短剑要挟齐桓公.桓公左右的人,都不敢抗拒,问曹沫说:“你要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贵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一被打坏,就要紧邻齐国国界了.国君你也应该想一想呀!”桓公于是答应统统归还在鲁国所侵占的地方.话说出后,曹沫便放下短剑,走下盟坛,朝着北面,站在群臣的行列里,脸色不变,说起话来像平时一样.
桓公非常恼怒,想要反悔答应的话.管仲说:“这不可以.只贪些小利以使自己高兴,自弃信用于诸侯,便会失却天下的援助,不如仍旧还给他们.”于是桓公终于照约定分割在鲁所侵占的地方,就是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完全还给鲁国.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