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庸之道_中庸之道的含义如何理解中庸之道[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随着中央台《百家讲坛》开播了于丹主讲的《“论语”心得》,使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论语》又热了起来.
一本短短二万余字的《论语》,记载了二千余年前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治国修身、为人处世,乃至休养生息等方方面面的理念,一直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支柱.然而作为后学者,往往多从个人的偏爱或喜恶来理解、解释《论语》,因此有必要择其要者作些探讨,以正本清源.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肯定中庸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其至矣乎”,已高到头了,但民众对它却知之甚少,这种状况已经很久啦!孔子这么说是否确有道理呢?我们首先来解读“中庸”的本意.
中庸的“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凡事不达则衰,过则必反,物极必反.所以孔子提倡凡事要“中行”,“不逾距”.这是极富哲理的.
容易使人对中庸产生贬意的理解主要在这个“庸”字上.翻查《现代汉语词典》,“庸”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不高明,平庸解;二是作文书用语,如毋庸讳言,庸可弃乎之类.于丹引用的四书之一《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同样没有把“庸”字解释清楚.由于对孔子所说的“中庸”缺乏正确的解释,很容易使人将“中庸”同平庸,圆滑,折中主义“和稀泥”等联想在一起,文革期间更是把“中庸之道”当作“批孔”的主要靶子,大加鞭鞑.
对于中庸,历来有着多种解释:
何晏集解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庸”在这里被解作“常,经常”的意思.《说文》则称:“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庸”在这里被解作与“用”相同,又作“变更”解.
鲁迅在《华盖集·通讯》一文中写道:“遇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可见鲁迅的这段话,本身并不反对“中庸”,只是指责那些以“中庸”作掩饰的懦弱怕事者而已.鲁迅尖锐地指出了面对社会“不公平,不正义”所应持的态度.这和提倡“中庸”其实并不矛盾.象任何真理具有相对性一样,中庸也只能是在一定的前题下才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标准.如勇敢位于懦弱和鲁莽之间,节制位于纵欲放荡和冷淡无情之间,因此勇敢和节制是美德.”我以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最接近孔子的本意的.
孔子为何那么推崇中庸之道呢?搞清一种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内涵.原来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时代,孔子一心崇拜的“周礼”已被推翻得一干二净.
孔子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站出来,要大家“克己复礼”,恢复周王朝那一套“太平治世”的道理,“中庸”便是其诸多理念中的一个核心哲理.孔子告诫人们说,你们这些人啊,打来斗去的,就是不懂中庸之道啊!可是没有人去理会他,孔子的这套理论放在正处于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自然是吃不开的,他四处碰壁,形容自己是“惶惶如丧家之犬”.但是在太平盛世之时,他的这套理论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和谐倒确实是十分管用的.遗憾的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并未把这个历史背景交代清楚.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的[语文科目]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人!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产生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 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人一向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要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很难!(作者:郑琳芳)
问题2:中庸之道根本意思是什么[政治科目]
中庸的意思不在于走中间的道路或者做一种中立的选择,而是强调适度,也就是找到一个“尺度”,度这个字是哲学的一个概念,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倚仗度的分寸,达到这个度就是饱和的状态,超过这个度,事物则要发生质变
问题3:简单的说一下中庸之道的意思言简易赅一点!意思点明就行.
所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所谓“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问题4:“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语文科目]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百科
问题5:我们说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历史科目]
中庸之道是现在全世界最重视的合理主义.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个人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很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最宽容的.这种传统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于孔子的这一重要思想.以至于后来的传教士初到中国时都为中国人对于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中国成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