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齐白石的故事_作文“读《齐白石的故事》有感”[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今天,我读了一篇《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读后,我放卷沉思,想了很久很久.我想,大概大家都认识坚持不懈这个词语,也知道它本身的意思吧!但是,对它这个词内在的含义又有多少个人了解呢?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个人一开始都对某种事物产生过好奇心,要坚持不懈的去追求它,但一旦得到了或永远都追求不到,就会放弃,认为这个事物是随处可见的,一点也不新奇,然后就去追求另外一个自己没有看过的事物,就这样循环下去,就永远不会对某种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可是,有一位老爷爷就能做到坚持不懈,他会是谁呢?下面,就请看这则小故事就知道了,这则小故事的内容是:国华大师齐白石九十余岁仍然每天挥笔作画,一天至少五幅.他写下“不教一日闲过”六个大字,贴在墙上,借以自勉.一天,齐白石过生日,来祝寿的客人从早到晚咯绎不绝.等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后,齐白石忙了一天,感到很疲倦,就上床睡了.第二天,齐白石一早起床,连吃饭都顾不上,就先去画室作画了.家里人劝他:“吃了饭再画吧.”可他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作画,直到画够了五张再吃早餐.饭后,他又跑到画室去作画.家里人怕他累着,对他说:“你不是画够了五张了吗?怎么还画?”他答道:“昨天过生日,没能作画,今天多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天才,成功单单只是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讲到这儿,我就羞愧不已,大家肯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听一听了吧!最近,我看见了我的邻居喻桃苑在写诗,并且还在她的班上建立了一个诗歌创建团,我看见了后,非常羡慕,所以,我也决定要开始创建诗歌,一开始,我找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当总编,就这样,不过一上午,一个诗歌创建团就成功地成立了,我们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地创建诗歌,拼命地想诗,还很享受,可是,好景不长,美国多尝试家今年,差不多1个月,我就带头没兴趣起来了.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这个刚创建没多久的团就解散了.在此,我想对全世界的人说:“因为我没有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才会成不了一个‘诗人’的,所以,大家以后只要下定决心要做某事,就不要放弃,相信吧,成功就会到来!”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作文中的生活例子注意,我要的不是感受,而是一个根据这本书的详细生活例子[语文科目]
《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笛福
读书日期:
这本小说是英国作家福笛在1719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所乘坐的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一住就是17年,他不仅自己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而且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他的那种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把自己从绝望中解救了出来,鲁滨逊长达二十几年对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现在的一些人们,他们有的只因为受到了一点点小挫折,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跟鲁滨逊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更应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崇尚我们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不要轻易就放弃了宝贵的生命,想象一下,鲁滨逊当年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而我们现在的这点小麻烦又算得了什么呢?纵使生活中存在着千千万万个困难,但也共存着许许多多的精彩与幸福,我们只有多去挖掘、体会那些精彩与幸福,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其实,生活就本身就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鲁滨逊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对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对生活无比热爱崇尚的精神.而这些也都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一次阅读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在高二的时候,一向不爱读书的我却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我第一次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小说塑造了鲁滨逊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读完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梦想.永不放弃,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富有冒险主义精神的英国人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阻,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当上了充满惊险与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由于货船失事,鲁滨逊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但他勇于与大自然顽强斗争.在长达二十八年的艰难生活中,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与个人技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震撼人心.后来一个意外的机会,鲁滨逊回到了祖国.
鲁滨逊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而对抗的能力正是在困境下被激发了.
面对父母对航海的反对,他我行我素,毅然踏上了航海的旅程.
面对大海中风浪的威胁,他没有妥协,带领着水手们顽强地在风浪中穿行.
面对被冲上荒岛的困境,他没有放弃,努力探索着生存的道路,使自己顽强地活了下来.
……
鲁滨逊做到的这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有一刻永不言败的心啊!他从不放弃希望,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让面临绝境的他没有倒下,反而重新站了起来,让他敢于面对生活,迎难而上,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往往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一个具有无畏精神的人,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只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那么他终将是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等不幸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作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这也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永不言败的心所能创造出来的力量.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吃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但想回人间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于1868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翻开书的第一页:"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从扉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反感.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这的确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缺点.但我们不甘心承认这些,我们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吗?可为什么,周围的人总要给我们戴上这顶"帽子"呢?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我是鲁宾逊…… 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我们需要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刻苦奋斗的精神. 在他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百相信这句话.这287页向我展示了鲁宾逊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的精神;告诉我鲁宾逊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文章
谢谢
问题2:读雷锋的故事有感作文 500字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政治科目]
雷锋精神与爱心
我们今天的所谓学雷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每年三月五日的学雷锋活动更多带有一些纪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语:“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
雷锋精神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行为当中,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是从他的具体行为认识的,这样人们理解的雷锋精神比较狭隘具体,把扶老携幼、扶微救困、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理解为学雷锋,这当然是误解了.雷锋精神自然朴实无华,并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体现雷锋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锋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无法象他那样做到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理念无法达到像他那样忘私的地步.我们用伟大形容雷锋同志,也说明不是人人能达到雷锋精神,我们只能有一部分行为达到雷锋精神的要求.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要求大众普遍象雷锋同志那样付出去帮助别人,这样的话,雷锋的平凡就不可能成为升华到伟大.
时代在变,我们国家进入商品交换时代,曾经的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这就不可避免使传统的雷锋精神受到挑战.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是,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并不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们所说的爱心实际是雷锋精神的另外一种说法.雷锋精神是一种爱心表达,但雷锋精神所表达的爱心是更加具体和真实,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心却很抽象广泛,每一个人可以随意创造体现爱心的方式,不象雷锋精神那样体现在雷锋同志的具体行为当中.
我们必须接受时代的变化带来对传统雷锋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有偿服务,爱心本身体现着社会存在无偿服务的雷锋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无私的帮助,不是什么事都要有偿服务.
问题3:观齐白石作品有感(作文)今天之内必须回答,要不然我就惨了
观齐白石爷爷的画有感
齐白石爷爷186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小的时候砍柴、放牛……虽然他只读过一年书;虽然成年时他只是一个木匠,但是后来通过刻苦的钻研与学习,终于成了现代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国画绘画大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为齐白石爷爷提供了数不清创作题材.为什么他会画得那么好呢?因为他热爱大自然,把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当做有感情的生命来画.齐白石爷爷真伟大.
齐白石爷爷不仅是一位画家,还史一位书法家、篆刻家与诗人.由于他的勤奋而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4:谁帮我找找或整理一下关于齐白石的作文素材关于各个方面的技术,精髓,努力等[语文科目]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鲁译元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鲁译元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问题5:兵的故事 读了文章有何感受[语文科目]
(1)
今天,我读了《兵的故事》.兵的行为让我敬佩.我感动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车被堵了.黑魆魆的车厢内寒风刺骨.兵将自己的衣物献给了人们,温暖了他人,受冻了自己.突然,兵感到车要下滑,于是用他那娇小的身躯顶住车,挽救了一车人,自己却牺牲的故事.
兵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事令我感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们.他们也是这样的.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已进入梦乡,老师却在备课;早晨,老师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十分细致地为我们上课.正像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老师就是蜜蜂,默默奉献着……
兵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敬佩!因为他牺牲小我,救了大家.我还看见有一次,电视上,几名村民被困桥底,洪水像饿虎扑食般汹涌,猛然,一位军人好像青龙纵身跳入水中,当他救上了所有的人自己却筋疲力尽牺牲了.这让我肃然起敬!
兵的心灵是美丽的;品德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
(2)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名字是《兵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一个暴风雪夜里的故事.有一个不满19岁刚刚入伍的士兵,在乘车出差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雪,当时车上的人们都穿的比较单薄,看到瑟瑟发抖的人们,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帽子一件件地脱给了车上穿的单薄的人.他不顾生命危险,用肩膀顶住正在下滑的车轮,救了车上的每一个人,而自己却失去了年轻生命.一个简单的举动,体现了士兵多么伟大的胸襟!我想,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清洁工人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美容师”,城市的环境因为他们辛勤的劳动,变得整洁美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才处处充满了阳光.
“人们是在车后面发现他的-----他用肩膀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人民的生命.这充分的体现了士兵的无比高尚的品质,在危险面前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而置自己的生死而不顾.在“5.12”大地震中消防队员在紧张地救援,突然发生了余震,当最后一个消防队员抱着孩子冲出来后,仍执意要去再救其他人时,人们都过来拉住他,不让他再去冒险.而这名战士突然跪倒在地,央求大家:“让我再救一个吧!”多么朴实的话语,再一次体现了人民子弟兵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真是令人敬佩!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可爱的战士那样,无私奉献,处处为他人着想,我们的社会该有多么美好啊!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