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芦花荡读后感_芦花荡读后感《假如我是我一棵芦苇草》[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芦花荡》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平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他先把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借此来引诱那些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莲蓬,立即朝老人那里游过来.紧接着,老人假装很慌张,赶紧撑着船向前划去.可是船突然就停滞不前,原来到了大铁钩的埋伏区.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里有没有障碍物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被活活淹死.可是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快些吃到这清爽香甜的莲子.所以,这些日本兵最后全都吊在大铁钩上.这时,老人“唰”将竹篙举起来,“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对女孩的承诺之后,也满心欢喜的回去了.
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爱吃莲子,但却又不常吃的弱点,击败了他们,为那个受伤的女孩儿报了仇.这位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是个无名的英雄!
家长点评:小作者笔触生动形象,将人带到了那个意境中.将老人的朴实,勇敢和智慧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感想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我是一株芦苇草,你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一株草,假如我从来没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你也会感觉,世间物资的稀少,也许你会说,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物资的渺小,你的心里会有一种遗憾的产生,至今令我没有看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有时候,有些人,为什么非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呢?难道是上帝在考验我们这渺小的人类吗?
我是一株芦苇草,你觉得我很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可是你却想错了,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人于人之间的相处不是由我的几句话决定的,而是时间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好在,生活中更多的是让我喜欢的人,所以我的开心多余不开心,好在,我们是不断在变化的,所以我对我对我喜欢的人将是充满信心的,我希望我的交往是充满宽容和理解的.这就是人生
我是一株芦苇草,我会用我全部的生命去捍卫我尊严,去为我薄弱的生命争取最可贵的价值,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道理,有时候我们经常反思我们自己一生的经历.有时候该是自己的时候还应该的是自己,记得;人活着要有尊严,不要为了别人去改变自己,到头来你会失去自己身上原有的光芒,所以做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芦花荡读后感 怎么写[语文科目]
芦花荡本不缺少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芦花荡》用轻巧的笔勾勒着清新的战争生活,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这篇文章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战争画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战争的印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战争感受.这也就是孙梨要做的,而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当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只不过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芦花荡的“景”上,写出了景的诗意,创造了诗意的心灵.
文章开头就以天上的星星驱赶着阴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润,而且要“滴落下来”,看在眼中怎舍得离开她,顿生爱怜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芦花荡,牵动着每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心,让痛苦也随着天上的星滴落去,随着荡里的水静下去.这只是开始,还有“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带着俏皮可爱之感,月本就有情,在这一片水天中似一个微笑的脸挂在天空,让人们在苦闷中找寻到了快乐,有童真,有幸福,这月下的人仰着的脸也应是笑的.“浮”字写出了轻盈、缥缈.水天都在这星月下朦胧起来,仿佛带着人们进入了梦境.悠悠的芦花荡,变幻出诗意的神情,让人们忘记了这就是战场,忘记了昨日的激战,忘记了身心的痛.
这就是战场上的画境,是芦花荡醉人的美景.孙梨用诗意的自然景色赋予了战争另一种氛围.作为故事,孙梨更用诗意的生活淡化着战争,制造温馨甜美的渔家气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一条小船编织出了一个个轻松优美的生活图景.
月夜行船:“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最能营造诗情画意的莫过于小船,月色、清波、芦花、一叶小舟、一个“渔人”,营造出一个宁静清幽的月夜图景.“飘”字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松、欢快.似有微风浮过苇塘,一片苇叶随风飘过水上,飘在清幽的月夜,仿佛能听到船桨轻快的击水声,老头子带着“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
歌幽米香:“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响亮的歌声打破夜的寂静,把坚强乐观的精神送到芦花荡的每个角落.稻香扑鼻,鱼香入口,夹起雪白的米饭,咽下可口的佳肴,这不就是温馨与幸福的生活吗?唱起甜美的歌,谈着日里的收获,一口饭一声笑,轻松之情带走了战争的焦虑与身心的疲惫,在残酷的环境里制造了家的温馨.
嬉水笑谈:“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她痛痛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此处连用动词“趴”“淘”“浸”“舀”“泼”极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天真活泼的特点.在深夜日军的眼皮下接两个女孩的行为是十分危险的,但在小女孩的心里芦花荡俨然成了释放长久苦闷的乐园,从她的动作上看不到紧张,看不到战争的影子,有的是玩耍的快乐,对芦花荡的喜爱.“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神情是笑的,话语是亲切的,“吧”字让语气更柔和;心灵是美的,在此时作者没有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到如何躲过日军的眼睛这一重要事情,而是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船上的女孩,“多么俊”写出了女孩的美,也写出了老头子心灵的美.此情此景让我们想到了幸福甜美的生活.这是战争吗?我们定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孙犁用他特有的叙事艺术告诉每个读者,战争也可以用清新的语言来讲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有女孩的天真,老人的悠闲,这应是缓解战争紧张气氛的良药.
剥蓬斗敌:“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望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就是老头子准备与敌人战斗前的环境.“白绸子”写出了鸟的洁白与轻盈,“歇凉”是方言,有如炎热的午后几个农人悠闲地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自在愉快之情在芦花荡上升起.“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整句体现了老人的镇定自若.“有一篙没一篙”写出了悠闲之状,“忙着剥”写出了大勇与大智,去杀敌而目中无敌.“忙”写出了老人贪吃之情,“又肥又大的莲蓬”带着喜悦与满足,“投”是愉快的吃状.老头子用镇定自信的行为带给读者轻松的生活气氛.
在斗敌中,“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两句在写出高超的驾船技术的同时,带有一种戏耍.“溜溜”“旋风”带有一份快乐.“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这是战斗吗?简直是嬉戏.没有喊杀,没有拼死一搏,有的是“清香”入鼻,有的是“鲜嫩的芦花,一片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的美景.作者赋予战斗以诗意,用香、色、形编织抗日战斗中的芦花荡.
此外作者对于战斗中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也巧妙地进行淡化描写.在护送两个女孩时,大女孩负伤了,作者用“一股热热的东西”“挂花”有意回避鲜血.在与鬼子打斗中,用“敲打顽固的老玉米”发泄心中对敌人的恨.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更是描写战争史的一篇杰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了读者全新的抗日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了美丽独特的芦花荡,给了读者一个美的心灵体验.全文充满香气:米香、鱼香、荷花香、莲蓬香;编织着芦花荡的斑斓色彩:朦胧的星、皎洁的月色、红日、白清的淀水、白绸子的水鸟、碧绿的荷花、蓝天、紫色的芦花.这是美丽的家园,这份美丽应该属于芦花荡的人民,属于中国人,是谁也无法剥夺去的,这份美丽带着对敌人的憎恨,带着对革命人民的歌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乐观,中国人让残酷的战争多了智慧与幽默.中国人不喜欢战争,悲苦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平常了,于是中国文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悲剧.孙犁与《芦花荡》与战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问题2:蒹葭 关于蒹葭的读后感蒹葭——一篇是经历千古绝唱的优美诗文,求一篇读后感,语言特别好的,最好是散文类型,但要积极向上的佳作.望尽快回答![语文科目]
错爱一生 (《蒹葭》有感)
弯弯的河道坎坷而漫长,狂热的追逐从未停止片刻的脚步.年轻的新装满了伊人的倩影,在谁的中心,中心里的沙滩,沙滩上的绿洲.
那是我珍贵的初恋啊,就这么过早的绽开花蕾,这么轻易地倾情付出.
衣袖挥舞在风间,却抓不住近在咫尺的手;
容颜显现在夜梦里,却读不懂黑暗的表情;
思念溶进清亮的水里,却捞不起半点的回眸;
你是白云,只在陆地的上空漂流;
你是露珠,只在溪光里炫目;
你是风景,只是海里的市井阁楼;
你是彩虹,只在一米阳光后静静驻足.
追你,只为心动;念你,只为情愁.所有的追念被千年的风尘蒸干,叠压成一张白纸,再装订起发黄的诗卷,锁紧蛀虫蠕动的书橱.
那是一次偶然的相遇,铸成一世的歉疚.
在白露为霜的季节,手拂华发,撩开水雾,伊人不在,水波清幽.
正掩卷出神时,厨房里妻儿轻呼— —
晚饭已就,何时举箸?
问题3:芦花荡读后感700字[语文科目]
读《芦花荡》有感
在到处都弥漫着销烟的战争年代里,却有着一个弥漫着温馨之气的苇塘,就在这密密的苇丛里,这镜子般的水面上,上演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芦花荡的故事.
一个平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儿,在一次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儿于是许下诺言——一定会狠狠地惩罚敌人.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儿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故事虽然简单,但他的主人公——撑船老头儿绝对不简单.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同鬼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真本领,是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的.这个老头子就是利用他的平凡,利用鬼子对他不设防,不起疑心,才使鬼子中了他的圈套,罪有应得.
自尊和自信是他的最大特征,在这样的年代里,也是最应具备的特征.因为对自己多年来撑船经验的自信,他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这艰巨却关系到部队成败的重要任务.因为自尊,他使鬼子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一个中国人扛起抗日卫国大任的体现,就在这片苇塘中,一叶小舟上,一位抗日老英雄奇迹般地诞生,为队伍运送来了救命的粮草,护送来了重要的干部,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只要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丢掉性命.但是,一个英雄又怎会畏惧这些呢?
直至现在,我仍旧忍不住猜测在那个年代,真的有老头子这样的人或事存在吗?我想,不管是作者虚构的也好,听说的也罢,但是一个时代总会孕育出一个时代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的抗日的岁月里,在那样美丽、恬静的芦花荡中,又怎会少了这群英雄儿女的身影呢?
问题4:芦花荡读后感100字[语文科目]
芦花荡本不缺少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芦花荡》用轻巧的笔勾勒着清新的战争生活,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这篇文章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战争画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战争的印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战争感受.这也就是孙梨要做的,而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当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只不过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芦花荡的“景”上,写出了景的诗意,创造了诗意的心灵.
文章开头就以天上的星星驱赶着阴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润,而且要“滴落下来”,看在眼中怎舍得离开她,顿生爱怜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芦花荡,牵动着每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心,让痛苦也随着天上的星滴落去,随着荡里的水静下去.这只是开始,还有“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带着俏皮可爱之感,月本就有情,在这一片水天中似一个微笑的脸挂在天空,让人们在苦闷中找寻到了快乐,有童真,有幸福,这月下的人仰着的脸也应是笑的.“浮”字写出了轻盈、缥缈.水天都在这星月下朦胧起来,仿佛带着人们进入了梦境.悠悠的芦花荡,变幻出诗意的神情,让人们忘记了这就是战场,忘记了昨日的激战,忘记了身心的痛.
这就是战场上的画境,是芦花荡醉人的美景.孙梨用诗意的自然景色赋予了战争另一种氛围.作为故事,孙梨更用诗意的生活淡化着战争,制造温馨甜美的渔家气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一条小船编织出了一个个轻松优美的生活图景.
月夜行船:“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最能营造诗情画意的莫过于小船,月色、清波、芦花、一叶小舟、一个“渔人”,营造出一个宁静清幽的月夜图景.“飘”字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松、欢快.似有微风浮过苇塘,一片苇叶随风飘过水上,飘在清幽的月夜,仿佛能听到船桨轻快的击水声,老头子带着“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
歌幽米香:“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响亮的歌声打破夜的寂静,把坚强乐观的精神送到芦花荡的每个角落.稻香扑鼻,鱼香入口,夹起雪白的米饭,咽下可口的佳肴,这不就是温馨与幸福的生活吗?唱起甜美的歌,谈着日里的收获,一口饭一声笑,轻松之情带走了战争的焦虑与身心的疲惫,在残酷的环境里制造了家的温馨.
嬉水笑谈:“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此处连用动词“趴”“淘”“浸”“舀”“泼”极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天真活泼的特点.在深夜日军的眼皮下接两个女孩的行为是十分危险的,但在小女孩的心里芦花荡俨然成了释放长久苦闷的乐园,从她的动作上看不到紧张,看不到战争的影子,有的是玩耍的快乐,对芦花荡的喜爱.“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神情是笑的,话语是亲切的,“吧”字让语气更柔和;心灵是美的,在此时作者没有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到如何躲过日军的眼睛这一重要事情,而是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船上的女孩,“多么俊”写出了女孩的美,也写出了老头子心灵的美.此情此景让我们想到了幸福甜美的生活.这是战争吗?我们定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孙犁用他特有的叙事艺术告诉每个读者,战争也可以用清新的语言来讲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有女孩的天真,老人的悠闲,这应是缓解战争紧张气氛的良药.
剥蓬斗敌:“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望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就是老头子准备与敌人战斗前的环境.“白绸子”写出了鸟的洁白与轻盈,“歇凉”是方言,有如炎热的午后几个农人悠闲地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自在愉快之情在芦花荡上升起.“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整句体现了老人的镇定自若.“有一篙没一篙”写出了悠闲之状,“忙着剥”写出了大勇与大智,去杀敌而目中无敌.“忙”写出了老人贪吃之情,“又肥又大的莲蓬”带着喜悦与满足,“投”是愉快的吃状.老头子用镇定自信的行为带给读者轻松的生活气氛.
在斗敌中,“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两句在写出高超的驾船技术的同时,带有一种戏耍.“溜溜”“旋风”带有一份快乐.“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这是战斗吗?简直是嬉戏.没有喊杀,没有拼死一搏,有的是“清香”入鼻,有的是“鲜嫩的芦花,一片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的美景.作者赋予战斗以诗意,用香、色、形编织抗日战斗中的芦花荡.
此外作者对于战斗中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也巧妙地进行淡化描写.在护送两个女孩时,大女孩负伤了,作者用“一股热热的东西”“挂花”有意回避鲜血.在与鬼子打斗中,用“敲打顽固的老玉米”发泄心中对敌人的恨.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更是描写战争史的一篇杰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了读者全新的抗日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了美丽独特的芦花荡,给了读者一个美的心灵体验.全文充满香气:米香、鱼香、荷花香、莲蓬香;编织着芦花荡的斑斓色彩:朦胧的星、皎洁的月色、红日、白清的淀水、白绸子的水鸟、碧绿的荷花、蓝天、紫色的芦花.这是美丽的家园,这份美丽应该属于芦花荡的人民,属于中国人,是谁也无法剥夺去的,这份美丽带着对敌人的憎恨,带着对革命人民的歌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乐观,中国人让残酷的战争多了智慧与幽默.中国人不喜欢战争,悲苦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平常了,于是中国文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悲剧.孙犁与《芦花荡》与战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问题5:芦花荡的读后感500字
炮火中的鱼鹰
――读《芦花荡》有感
董怡凡
一个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时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破短裤,拿着竹篙,站在与他相依为命的船上.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有短短的、精神的花白的胡子,一双眼眼睛格外的尖利有神.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己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面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
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这个鱼鹰就是孙犁《芦花荡》中的老头儿.
(简评:一篇读后感,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本文中,作者很好地抓住了老头儿的个性特点进行评论,把一个有血有肉的搞日老战士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而且行文流畅,结构整饬.宋继军)
例文2
芦花荡里的老英雄
――读《芦花荡》有感
罗铃
在到处都弥漫着销烟的战争年代里,却有着一个弥漫着温馨之气的苇塘,就在这密密的苇丛里,这镜子般的水面上,上演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芦花荡的故事.
一个平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儿,在一次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儿于是许下诺言――一定会狠狠地惩罚敌人.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儿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故事虽然简单,但他的主人公――撑船老头儿绝对不简单.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同鬼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真本领,是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的.这个老头子就是利用他的平凡,利用鬼子对他不设防,不起疑心,才使鬼子中了他的圈套,罪有应得.
自尊和自信是他的最大特征,在这样的年代里,也是最应具备的特征.因为对自己多年来撑船经验的自信,他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这艰巨却关系到部队成败的重要任务.因为自尊,他使鬼子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一个中国人扛起抗日卫国大任的体现,就在这片苇塘中,一叶小舟上,一位抗日老英雄奇迹般地诞生,为队伍运送来了救命的粮草,护送来了重要的干部,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只要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丢掉性命.但是,一个英雄又怎会畏惧这些呢?
直至现在,我仍旧忍不住猜测在那个年代,真的有老头子这样的人或事存在吗?我想,不管是作者虚构的也好,听说的也罢,但是一个时代总会孕育出一个时代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的抗日的岁月里,在那样美丽、恬静的芦花荡中,又怎会少了这群英雄儿女的身影呢?
(简评:本文在写法上很注意情节的安排,首先,作者给读者展示一个弥漫着销烟的战争年代,用悬念吸引读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使读者对《芦花荡》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引出要评论的主人公老头儿,使读都再次点燃看下去的希望,把一个撑船老头儿是怎样智斗日本鬼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不过,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分析老头儿的英雄事迹时,缺少了有力的事实,这就使文章的说服力显得苍白了一些,如果,结合老头儿的事迹来分析,肯定会使文章更有出色.宋继军)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