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ppt_急需四年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课件[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3)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2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体会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3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生命桥”是什么意思?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的含义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情朗读作者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并联系全文理解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4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画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反复朗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5本课生字较多,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将“血、髓、暂、脉”等字的字音读准确.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通过写词语、写句子等形式进行巩固,教师重点指导“袭”“暂”等字的书写.
6学习本课后,教师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搜集有关骨髓捐献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彼岸、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总体设计:
教学分成四个实践板块: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初读感受;二、细读重点语句,提升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表达感受;三、梳理文章结构,拓展口语交际,积累内化语言;四、书面表达、交流,运用语言,升华情感.第一课时基本完成前两个板块,初步完成教学目标1、2;(注:生字词语只认不写,第二课时写字.)第二课时完成第三、四个实践板块,完成全部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揭示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导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屏幕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示需要注意的词语.
A提示凋零、含苞、绽放,读通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理解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B提示辗转,都是翘舌音.训练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从而读通难读的句子.
C提示暂停,训练学生读准生词,把句子读通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训练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过渡: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2.引导默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画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令人感动的做法,读给同桌听,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感动.
3.默读画语句,同桌间交流.
4.引导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引导交流以下重点语句.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表现台湾青年博大爱心的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他的亲人……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先朗读画出来的语句,再谈感受.
2)看录像,体会当时的台湾是一种什么情形,练读“就在昨天,一场历史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
联系自己谈感受.
3)结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台湾青年博大的爱心.策略: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到小钱的不幸,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然后情感迁移,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练习说话“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从而感受到台湾青年那善良的、博大的爱心.
4)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4自然段的语句.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朗读描写李博士的语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2)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3)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引读第六自然段.
5.体会生命桥的含义,版画爱心,回扣课题.
四.朗读结束,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后两句话,师生配乐朗读“也许,小钱和台湾青年……传下去.”
2.结束语: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交流交流.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小学四年级语文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文同步练习册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什么意思?那个读句子,再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第2小题"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语文科目]
是指:海峡两岸的同胞们用自己的爱心挽救了一条小生命
问题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语文科目]
台湾宝岛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隔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的屹立在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我答案给你了,给分哈0(∩_∩)0
问题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案[语文科目]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3)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2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体会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3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生命桥”是什么意思?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的含义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情朗读作者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并联系全文理解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4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画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反复朗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5本课生字较多,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将“血、髓、暂、脉”等字的字音读准确.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通过写词语、写句子等形式进行巩固,教师重点指导“袭”“暂”等字的书写.
6学习本课后,教师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搜集有关骨髓捐献的资料.
四、相关链接
白血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起,干细胞移植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成功.
骨髓是还没有分化成红、白细胞的母细胞,就像还没有分杈的树干,把它植进白血病患者体内,就可以继续分化、造血.骨髓捐献者捐出的干细胞,只占身体的约5%.这5%即使不捐,两星期后也会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死亡,所以捐献骨髓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捐献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各地捐献志愿者的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三万份,这就为寻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带来了很大困难.
慈济医院 位于台湾花莲市,1986年正式启用.1993年,成立了台湾地区首座骨髓捐赠中心——慈济骨髓捐赠中心,后发展成为慈济骨髓干细胞医学中心.现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余万,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截至目前,慈济医院已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李博士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便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人骨髓资料库.
拓展阅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
韩胜宝
公元2001年6月13日,这是一个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魂牵梦绕的日子,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心心相印的日子.
千万双眼睛共同聚焦一个大陆同胞年轻的生命,千万颗心为中国“幸子”的命运而跳动.
早晨六时四十分,黎明的曙光绽开五彩绚丽的朝霞,在宝岛台湾花莲,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无菌室内,等候着他的骨髓从他的躯体里抽出来,流进海峡彼岸姑苏城内此刻同样躺在无菌室内的一位年轻姑娘的血管.
八时,经过全身麻醉的骨髓捐赠者,在经历了一小时二十分钟的手术之后,他的骨髓,饱含着同胞之情,从他的身躯内跃出.
九时三十分,台湾青年的骨髓,装进了盛满液氮的骨髓箱,由三名慈济会的志愿者护送,从台湾花莲起飞,十时二十分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十三时二十五分,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赴香港.在飞机上,志愿者们小心地呵护着骨髓箱,每隔一小时要上下左右晃动,以防止骨髓的凝结,影响细胞的活性.他们深知,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活性细胞,而且是陈霞姑娘的生命.
十五时零四分,骨髓提前六分钟运到香港特区.这意味着离陈霞姑娘的生命的希望更近了.
十九时五十五分,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降落.由于香港的天气原因,飞机延迟了二十分钟起飞.虽然抵达上海的时间比预期晚了十五分钟,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顺利的.
二十时刚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迅速装上救护车.由警车开道,接骨髓的救护车从虹桥机场直奔苏州.
二十一时二十五分,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苏州,开进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们翘首期盼的来自海峡彼岸的生命火种,仿佛长距离的接力赛,终于如期传到了姑苏城,传到了陈霞的无菌室,不,应该说,是传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心坎里!
二十二时,骨髓移植手术开始.午夜时分,手术顺利完成.
至此,宝岛台湾、特区香港、祖国大陆,辗转千里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救助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问题4: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是什么?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内容的网址,这里的内容是图片扫描上去的.你可以自己去查看!
问题5:小学四年级语文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分析,每段都要!现在就要![语文科目]
看英才教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