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谈迁的资料_谈迁写国榷时的故事 急![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奋重写﹐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
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为了使新书更加翔实,59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谈迁写《国榷》的故事谁知道?写新的《国榷》一共用了几年?有条件的人可以去看一下)[语文科目]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 ·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问题2:谈迁是怎样写成《国榷》的?[语文科目]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 ·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问题3:关于“谈迁”与《国榷》[语文科目]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问题4:谈迁写的国榷为什么题目叫国榷[历史科目]
国榷,是指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比如资治通鉴.
《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1594年—165 《国榷》8年)撰.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
问题5:谈迁写国榷路途中的小故事不要谈迁的简介不要简介!要小故事!(如有一次他到了某某地方,发生了某某事)
写国榷时县令总是来干扰他,于是谈迁便托人对县令说:“你抢我的任何东西都没问题,但你总不能抢后人的宝贵知识财富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