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扫起落叶好过冬_求《扫起落叶好过冬》的读书笔记?[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寒假我在老师推荐的六本书中挑选了《扫起落叶好过冬》这本书,一开始就因为书名吸引了我,令我产生了兴趣!然后我在寒假就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想说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主要是通过作者在美国旅行时通过对一些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来阐述美国制度和文化的利弊,通过美国应对这些事情的措施来讨论美国在立法和管理的做法正误!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或多或少对美国的部分政治制度有了了解,加深了我对美国的思考!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我对美国的一些著名建筑,地方有了一点了阿灵顿国家公墓,弗吉尼亚州的莱克辛顿,维克斯堡,等等.而且,我还对一些在美国历史上有过杰贡献的名人:罗伯特·李将军,马歇尔将军,普利策,等等一大批被后人所铭记的人!在本书,我发现一个美国人的特点:敢于为社会的进步作出牺牲.怎么说呢?在美国的历史里,它一直在广大民众的努力反抗,坚持不懈的斗争中作出更加人性化的改革!例如,在种族问题上,在南北战争上,在宪法修正案上,在言论自由上.都表现出了民众的积极参与!在美国的私有制基础上,美国民众就非常关注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政府的措施有侵害公民的权利时,他们都敢于,勇于站出来力争到底,根据本书,我知道美国的案件最终可以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来做出最后判决,与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性质是一致的,都充分显示了国家的法治民主!
一个国家的权威最应该来自这个国家的法治是否民主!象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民主这方面就表现出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美国的选举就充分的显示美国人对待选举的重视程度!美国的选举是人人参与的选举,候选人在其进行选举的过程中会通过演讲,参加各种的拉票活动,特别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美国总统的选举费用是年年攀升啊!在书中,九十老太的长征就讲述啦这样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一个九十老太太步行去首都华盛顿去呼吁大家重视美国大选竞选经费水涨船高,要求国会立法禁止竞选过程中的“软钱”.在我看来,美国的这种选举模式其实就是党和财团在操纵,让我觉得美国的总统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钱来支持他,是因为他代表这些财团的切身利益!不过这样就很容易让人对政府的管理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我就觉得,在美国有很多时候都是存在这些司法上的漏洞!例如,在美国很多著名运动员抽食大麻,醉酒驾驶,他们的处罚都不会很严格.最近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的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谱斯抽食大麻的事,他就只是被禁赛两个月!在NBA里面也有很多运动员就曾经做过违法的事情,不过都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处罚!美国人的司法很讲究言论自由,但是我在它处理傻国旗,烧十字架这两件事上就持有异议!一个国家公民对国家的尊重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国家的象征物,例如国旗,国家货币,的尊重!无论是什么理由,烧国旗不应该是合法的,言论自由不能从过激的行为上体现! 在整一本书的内容上,我觉得作者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阐述这些美国的制度与立法,以及美国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让读者能够从具体的事例中去理解,分析美国人在对待这种问题的处理方法!美国的建国才是短短的两百多年,但是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无可置疑的是美国也有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个世界是很难完美的!我国的制度上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表面上是人民代表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愿,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制度还是没有办法反映广大群众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偏远地区!所以,在我国的未来建设中在加快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要大力发展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主的最大成就!
这本的名字是《扫起落叶好过冬》,我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题目的涵义,我的理解就是扫起历史的落叶碎片来迎接新的未来,冬天代表的不仅是寒冷,还代表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但是不同的是历史由我们来写,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上!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见解,希望大家能我一起探讨这本书更多的“闪光点”!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关于读书心得我今年上高中,才感觉到自己懂得很少,例如看课外书,我感觉别人看过后,能记住很多,比如时间,人物,而我看过只能知道大概意思,这就是所谓的:不会看的看热闹,这是什么原因?
阅读时要注意书上的细节,比如作者介绍,人物介绍,注释等.还要用心看,慢慢品,看书时还要加以思考,提出质疑...如果囫囵吞枣地看书,那是不行滴.重要的是要读懂书中的含义,作者想表达什么等.达到这一步时,我想您一定不会“不会看的看热闹”了.咳咳...就这样吧.
问题2:读书笔记[语文科目]
《格列佛游记》
好词:
熟练 精光 手舞足蹈 威武 匀称 庄严 恶意 罪魁祸首 嚎啕大哭 感激 骚乱
好句:
1、我们听任波涛的摆布,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一阵狂风忽然从北方吹来,小船一下掀翻了.
2、我疲惫已极,极想睡觉,便在草地上躺了下来,一觉睡去,记忆所及真是前所未有的酣甜香沉.
好段:
与此同时,皇帝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应对我采取措施,我有一位地位很高的朋友,他参与了这桩机密事件.后来他们向我证实,因为朝廷面临种种困难,他们怕我挣脱逃跑,我的伙食费太贵,可能会引起饥荒.他们一度决定将我饿死或用毒箭射我的脸和手,那样很快就可以将我处死.但他们又考虑到,这么大的一具尸体,发出恶臭来,可能会造成京城瘟疫,说不定还会把整个王国传染开来.
分析:
小说一开篇就以构思奇特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格列佛被风暴吹到荒岛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百多个小人五花大绑.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初次走进格列佛视野里的小人们的言行举止,特别是他们不断地射箭刺痛格列佛的行为,为以后情节的进展埋下了伏笔.
开篇的文笔朴素简练.作家曾经声明:“我宁愿用最简单朴素的文笔把平凡的事实叙述出来,因为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向你报道,而不是供你消遣.”尽管格列佛漫游各国情景各异、遭遇不同,但整部小说的布局、风格前后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后果都有详尽的交待,复杂纷繁的情节均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描述,文字简洁生动,故事性强,所以雅俗共赏.
问题3:怎样做读书笔记[语文科目]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 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练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上述四种做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写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阅读速度与理解 每个教育机构都有专业老师,教你提高阅读速度和增进阅读理解的方法,但下面所提供的并不是想用来替代专业老师的辅导
问题4:如何写读书笔记[语文科目]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
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海 燕
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2、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
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习.
〔寄语〕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文
下面举一个关于说明寓言的摘录笔记的例子: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05年,他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由此可见,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问题5:《春》的读书笔记[语文科目]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