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蜀相 杜甫_阅读杜甫的《蜀相》, 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下列各...[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这两句运用议论,既写出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意对即可)
3、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读杜甫的蜀相,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语文科目]
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问题2:蜀相[语文科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3:杜甫蜀相蜀相指的是什么[语文科目]
10、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 ,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
问题4:杜甫 蜀相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语文科目]
杜甫诗《蜀相》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遣辞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问题5:《蜀相》 杜甫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