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论文提纲格式范文_这个论文提纲怎么写?最好是有完整的提纲范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赏析朱自清散文《论自己》赶快啊,亲爱的大哥大姐们,弟弟妹妹们,大爷大妈们,叔叔阿姨们!两天之内!OK?[语文科目]
此篇是朱自清的又一力作.虽是论自己,其实是论人的品格.先以怜人开篇.怜人的原因是由于人以己为本,顾己才能顾人,怜己才能爱人,后再举出一些怜人的类型,遗憾的是怜己之人却只以己为中心,即便怜人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
文采言简意赅,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联想自然.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问题2:朱自清散文赏析:《论做作》RT100字左右的赏析,[语文科目]
读朱自清的“做作”论有感
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娇”!也许能得当局的青睐,但是旁观者在恶心!就如古今的妓女,客人面前都刻意奉承、娇声爹气!其实对人欢笑背人愁!何苦,无非也是为了简单的生存!这样的“详”,这时的“详”令人感到无助与理解!但是为何现时的“详”、“装”都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没有人再去理解,没有人再去接受!有的只是嗤之以鼻,有的只是冷嘲热讽.其实在同时,又有谁意识到,现今,谁也在“详”、“装”!只是技术层面上的高低问题!
问题3: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语文科目]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铸炼,在这方面进行了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语).下面从语言方面对中学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五篇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作一番初探,以就教于同行.
一、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荷塘月色》善于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淡淡”的、“静静”的月光,“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一切表现出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闷的心绪.
《威尼斯》写到:“远出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二、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桔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绿》)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绿》)作者深深地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望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摩之,亲吻之,陶醉其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一个“泻”字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贴切、形象、生动.如果换成“照”字,就太俗了,与流水不照应,也无动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月色》)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
《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四、使用现代口语词汇
阿-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王国维很推崇元曲,就是因为元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述事如其口出也”.朱自清先生也很擅长用口语写散文,颇具谈话风.“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作者像是面对面地与读者交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作者爱用提炼的口语写作,读来清新可喜,亲切自然.“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已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如“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五、适当融合文言词句
《背影》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绿》结尾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感情洋溢.《威尼斯》有“庄严华妙兼而有之”、“以典丽风华胜”、“惝恍迷离之感”等词句,使语言更加洗练.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是“五四”以来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不矫揉妆束,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的序言中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营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我们把握了朱自清先生这五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就能领略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问题4:描写人人物的作文方法,要写出这个人的外貌性格特点[语文科目]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胆小的我》后,你对“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问题5:朱自清散文《论无话可说》说一下主旨就可以了.[语文科目]
《论无话可说》写于1931年,这正是中国现代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内战连年,外患忧忧.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朱自清已从朝气蓬勃的青年步入谙悉人世尘缘的中年.看清了生存的困苦,做人的艰难,面对现实,失望与苦闷郁积心间.于是将这种生命的体验融注其文,表现出极富哲理的人生与人性的思考和感怀.
自古就有“诗言志”,“文传情”之说.作者先写诗后行文,如今却连文也“‘散’得无话可说”了.不是“苦在话中”,而是“苦在话外”.文章开篇即将“无话可说”的根因和盘托出,开门见山点明“无话可说”,不是有话说不出或有话无处说的苦恼,而是有话不想说,尤其是对“这个大时代”.倘若文章不能真实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不去针砭时弊,拾遗补阙,不如不写不说.
作者回顾青年时的诗文,那是和着时代呐喊而响起的共鸣,全凭年轻和朝气.“什么自然,什么人生”,现在想来不过是“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罢了,“既不深思力索,又未亲自体验”,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模仿,是重复,像鹦鹉学舌.因为“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多的几个人”,“真正一面生活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我们都曾有过年青.在此,作者是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反思反省历史,用通俗平白的话语道出深刻的哲理.
人到中年,成熟了,老道了.对人生、对社会看得清,也看得开,冷静而思考.“偶然说话,决不会是感伤的或印象的”,说得少但很尖锐,很切实,“却是可取”.不过,成熟也意味着圆滑、胆怯.不想重复别人,又惧怕表白自己,终于“无话可说”,这便是“苦在话外”.可沉默对寻常人来说毕竟也是一种痛苦.从青年到中年,作者在人生的比较中,评述着各自的短长,既有认同也有否定,苦闷与矛盾的心态交织在一起,折磨着我们这位有经验有思想的哲人.要一个中年人费很大力量去写些“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少年人的调子,自觉像涂脂抹粉的女人到大庭广众里去卖弄,难以忍耐;要像“这年头”的“代言人”一样去讲“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恐遭良知谴责,便更“无话可说”.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真理被封存隐没的时代,绝对不允许人们吐真言说实话.如果说有话说不出或有话无处说是一种压抑、不满和痛苦,那么迫于时代的挤压有话不想说则是一种更大的痛苦、愤懑和不幸.文章结尾,作者忽然发现“法国俗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甚感悲哀.“呜呼,这是多么损的一句话,对于我,对于我的时代”.这真是绝大的讽刺,作者在自嘲,也在嘲笑这个时代和这里的人生.“呜呼”一词,唱出了人对于时代的激愤和时代对于人的悲哀,“无话可说”的内涵揭示得更加深刻.作者的心绪由苦闷、矛盾转为不满、痛苦继而上升为一种激愤的反叛,情感的传递逐渐迭起、蓄积、喷发,很有层次.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却没有散发空泛的道理,摆脱了布道式的说教,在说理中塑造出一个杰出的中年贤哲的形象——他.文中大段他的描写,若独立成篇,即是出色的记人散文.朱自清选择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语词,以散文的韵律表现出他的魅力.他“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他负着经验的担子,一步步踏上这条无尽的然而实在的路.他回看少年人那些情感的玩意,觉得一种轻松的意味.他乐意分析他背上的经验,不止是少年时的那些;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也知道剥开后便没了那跳跃的力量,但他不在乎”.他的形象塑造得丰富坚实,跳跃着成熟,象征着一股崛起的力量.他也正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刻划和展示,从中可以真实地感觉到作者自身的反叛和人格力量.朱自清将哲人的反思揉进了他的形象中,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毫无枯燥和生涩,使人生的感悟变得更加具象清晰.同时,他的描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创作的风格——形式美,尤其是语言的韵律上,像跳动的音符,婉转、流畅,和谐动听.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