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我要一份飞夺泸定桥的教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哪部分与“飞”有关?哪部分与“夺”有关.
二、新授
(一)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些地方?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边默读边画在书上.
(二)自学后交流.(通过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评读的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可利用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拨:尤其把课文中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思想感情.
1、智:
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泸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泸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2、勇:
“险”中见勇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播放课件,自读第六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入):湍急的大渡河发源于边远的西北青海省,奔流干起伏的山峦之中,这些山和喜马拉雅山相连.青海是一片只有高山、沙漠和森林的荒原.大渡河水流湍急,几乎是从正北流向正南,然后东折,泻入成都南边长江的一大支流岷江.大渡河两岸峭壁耸立.对—支军队来说,又是出奇的艰险——渡江艰险,登攀陡峭山崖上的小路也很艰险.河并不宽,但其流速和多变的流向以及水中的游涡和礁石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个危险的去处.战士们浑身淌着汗水,伏在铁索上一节一节地向桥那边爬去,谁也不去看下面翻滚着的激流.一节又一节,一尺又一尺,艰难地向前移动着.三连的战士拿着新木板跟在突击队员后面,一边往前爬,一边把木板往桥上铺.前面,国民党士兵把煤油浇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燃起熊熊大火.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突击队员,他们继续向前.到了桥的那一端,他们爬上敌人来不及抽走的桥板,在浓烟和烈火中发起强攻.他们一边跑,一边端着冲锋枪猛射.当被烟熏黑、衣服也着了火的红军战士冲上对岸时,国民党守军逃跑了. 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这次勇敢的行动保证了艰难的长征将以胜利告终.自由读6-8自然段,然后指名读—评读.
(三)小结
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受到了奖赏.他们每人得到了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这是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比金质奖章要好得多.
三、总结回应课题,再有感情读一读感受深的段落.
1、提问: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课题中“飞”“夺”的理解.
(“飞”一是意味着快.时间紧迫,路途艰险,而红四团竟能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兵贵神速,行军如飞;二是意味着突破、跨越了难以逾越的天险.一个“飞”字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神速与惊险.“夺”,是争夺、夺取.文中指的是要把敌人手中控制的泸定城攻占下来.“夺”既包括跟敌人争夺时间,抢在敌人援军之前到达泸定桥;又包含着在泸定桥展开激战,从敌人手中拿下泸定桥.)
2、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感受深的段落.
四、摘抄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飞夺泸定桥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起因
接受任务 赶路 夺桥 北上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谁有的教案四年级的教案[语文科目]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飞夺泸定桥”.(板书课
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发,指头发.千钧.(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2.再读课文,思考:
(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3.回答自学中的两个问题.
(l)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结合课文第l自然段的有关文字,也可结合有关的背景资料.)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四)质疑问题
1.再读课文,记录下不懂的内容.
2.整理归纳问题.
(1)“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2)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自学课文,解决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出示题目)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节课提出的两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交流讨论结果:
(1)交流题目中“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时间,“夺”即为“攻大险”.
(2)交流“飞夺”泸定桥的原因.
①学生先结合第1自然段和预习中学到的知识来谈.
一、泸定桥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二、结合石达开的事例,理解我军如果不及时夺桥也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②结合第2.3自然段谈抢时间的原因.
时间紧(20多小时),路程长这两点(120公里)
3.交流“我军究竟是怎么飞夺泸定桥的”?
(l)结合第4、5自然段,谈谈我军究竟是怎么“抢时间”的.
不顾吃饭、冒雨前进、点火赛跑.
抢时间的结果怎么样?
(可重点抓“抛”字体会我军行军之快,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4)结合第6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可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入手,提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来谈夺桥的艰难,重点抓“红褐色”、“浪花三米多高”、“涛声震耳欲聋”、“抽木板”、“筑好工事”等词.)
(5)结合第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
(6)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理清课文条理,进行小练笔
问题2:谁给个的教案[语文科目]
飞夺泸定桥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而.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生:对.◆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咱们回头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
生: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板书:“北上抗日”)
师: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所以它必须得夺取泸定桥.那么把泸定桥夺下来了,所以红军才能……,谁来帮我在这儿写几个字呢?(指板书)写哪几个字?你给提个建议.
生:奔赴前线.
师:太好了.(板书:“奔赴前线”)你能讲一下什么叫奔赴吗?(学生面有难色)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抠.“奔”是什么意思?
生:“奔”就是迅速地跑.
师:对,简单地说就是快跑.你看“奔跑”是不是快跑?“奔驰”是不是很快呀?
生:是.
师:那么“赴”呢?
生:“赴”就是前往.
师:对.“奔”着往哪儿去?往前线.下面还有几个词呢,怎么样就去了?
生:浩浩荡荡.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笑声)噢!你讲.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嗯,有点道理了.你讲.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师: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明白了吗?(生答明白)现在起因知道了,为了北上抗日.结果也知道了,夺下来了,而且奔赴前线.那么究竟是怎么夺的呢?下面我们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根据你前面读课文的印象,它为什么要用个“飞”夺呢?能不能解释一下?“飞”是什么意思?“夺”又是什么意思?
生:“飞”是抢时间的意思;“夺”是攻占泸定桥的意思.
师:他读课文时很用心,基本上把问题解释了.“飞”是抢时间.“夺”呢,是夺桥.那么你们再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讲“夺”的?
师:举起手的同学耐心一点,等等大家.有的同学还一次没举过手呢,这次找个没举过手的同学.有的同学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说吧!
生:第四、五节是讲“飞”的.
师:那“夺”呢?
生:第六、七、八节是讲“夺”的.
师:讲得很对.但大家还要明确这么一点:我们把“飞”和“夺”分开来说,是为了借此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权且这么说一下.实际上,“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它既包括飞快地行军,也包括飞快地夺桥.——好了,课文还有两节没说到呢.你看,第一节讲起因,第九节讲结果,“飞”是第四节、第五节,“夺”是第六、七、八节.还缺第二、三两个小节呢!你们把那两节找着,读一读,看看这两节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二、三节是讲为什么要飞夺的.“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为什么得要这样快?这就是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
师:嗯,他说这两节讲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得“飞”着夺.他说对了.(转向发言学生)那么再请你讲一讲,为什么得“飞”着去呢?
生:我认为本来泸定桥对岸已经有了两个团的敌人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敌人在追赶,所以红四团如果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如果被后面的两个旅敌人追上,前面又有两个团敌人防守,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说得非常好,就是……
生:声音小.
师:听着费劲是吗?(对发言学生)过来.(到讲台前)就把刚才这一套,给大家声音高高地好好说一遍.看着大家说.
生:我认为桥对岸已经有两个团的敌人在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在追赶,所以红军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那么国民党的两个旅的军队追上,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对,就是有一个词用得不好.听出来了吗?你说.
生:他说的不应该是“追赶”,而应该是“增援”的敌人.
师:嗯,这个词还不是关键的,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他说:如果要是赶不到前面去,叫敌人提前赶到,就有可能怎么样了呀?
生:全军覆没.
师:这是指谁说的呀?——是指咱们红军说的,这个词加在红军身上合适不合适呢?
生:不合适.
师:(对原发言学生)你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就有可能造成过分的损失.
师:“过分”还不太合适.再说.
生:造成损失.
师:你不能回避.造成损失是对的,刚才你说的“过分”的损失,“过分”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不必要的损失.
师:这回对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谁来读读这两节?(生读二、三节)
师:读得挺清楚.就是这儿的情况是比较紧急的,读时的速度应该快一点.(学生重读课文)
既然夺桥要“飞”,抢在敌人前面是这么重要,只有抢在前面,才有保证把桥夺下来,那么抢在前面这一点,对夺桥这件事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这就叫……什么呀?
生:关键.
师:对.“关键”这个词就是一件事情里边最重要的那一点,就叫那件事情的关键.比如:夏天到了,咱们都要预防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那一点是什么?想想.
生:注意病从口入.
师:对,也就是说:注意病从口入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
生:关键.
师:对.刚才还有一个问题:这两节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它在全文起了个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两节.不是从内容上,是从作者的思路上讲.
生:它是起铺垫的作用.
师:铺垫不太合适.
生:这两段起过渡的作用.
师:过渡作用?这是必要的介绍.它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不是?
生:不是.
师:但是不介绍这些情况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绍,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紧迫情况.也就是这次战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书,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这里有个练习题,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想边看边完成.(出示小黑板)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练习题:
1、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夜行军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困①、困②……标在书上)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师:好,照练习题一个一个地去做.(边巡视边辅导)不要上来就找,要好好读课文.第一个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做好第二个题.第一个哪详哪略你还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找呢?
(下课铃响)
:好,同学们坐起来,咱们这节课先学到这儿,大家休息一会儿,下课吧.◆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那么我们开始发言,先看第一题.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谁来发表见解?
生:略写了从接到任务到七点钟以前这中间的事,详写七点钟以后红四团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困难.这样写是为了更突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她说对了.但是表述不概括.她说:“略写的是到七点钟以前……”换个词就一下说明白了.
生:作者略写了时间.
师:不对了,你听别人怎么说.
生:作者略写了白天.
师:白天的什么?
生:白天的行军.
师:对.略写的是白天的行军.你把略写的那部分给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原来一共200多里地,现在还剩100里走了多少了?
生:一半.
师:用了一句话,略不略?
师:那么详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行军?大家说吧.
生:(齐)详写夜行军.
师:对.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为什么详写晚上的行军?
生:因为晚上红军遇到的困难更大些,这样写更能突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把夜行军写得详细.
师:对.说得太好了.请坐.那么咱们研究第二个问题.单看夜行军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读你标出的“困难”?第一条是什么困难?
生:第一条是“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一天没吃饭.
师:对.第一个“饥饿”.第二条呢?
生:第二条困难是“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简单地说是下雨.
师:下雨必然?
生:冷.
师:还必然?
生:湿.
师:脚底下?
生:滑.
师:好,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困难?你讲.
生:“忽然望见对面出现无数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支援的敌人.”
师:是“支援”吗?
生:是“增援”.
师:概括一下,什么困难?
生:碰上了增援的敌人.
师:对,碰上了敌人.也就是说咱们看到了敌人,那就要有脚步加快的趋势.还有没有困难?
生:“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这是说敌人发现了我们.
师:他连读带概括,一气都说出来了.好,还有没有困难?
生:“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这是说雨把火把浇灭了.
师:看不见了.天黑,路滑,又没了火把,是不是困难呢?
生:是.
师:第一个困难:饥饿.怎么克服的?书上怎么写的?
生:“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太好了.读得有劲一些.克服困难得很有力量.
生:(再读)“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嗯.读得不错.第二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你再读一次,要精神一点.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第三个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师:怎么点起火把?
生:索性.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侥幸.
师:啊,不对啦.换个词就明白了.换个什么词呀?
生:换个“干脆”.
师:对,“干脆”咱们也点起来吧!是这个意思.下一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师:嗯,还不太像.(指另一学生)你用上面那句话问他,你们俩一问一答,看像不像?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师:这回读得可以了.“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凑合.(笑声)
师:对了!还有缺点,以后努力.还有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有了?
生:“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师:到逗号就完了吗?
生:“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用个“抛”?“抛”是什么意思?
生:抛当落(là)讲.
师:当落讲?把他落下了.(故意加重语气问)比如:抛了吧,就是“落”(là)了它了?(笑声)
生:落后.
师:噢,“落后”了它了?(生笑)
生:甩.
师:“甩”有点意思,但还不合适.
生:“抛”就是“扔”’.
师:对,“抛”就是”扔“.把敌人抛在了后边就是把敌人扔在了后面.如果换成“落”在后面,哪个有劲呀?
生:抛.
师:对.上课时提问的那个同学明白为什么要用“抛”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咱们找两个同学,一个单来读“困难”,一个紧跟着读这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看谁读得有劲.读“困难”的时候要渲染那种气氛,就是说这情况多严重呀!读“克服”时要有劲,看看你困难大,还是我的决心大.大家给他们评价一下,看他们谁读得好,开始.
生甲:“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生乙:“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生甲:“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生乙:“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踏着泥泞继续前进.”
生甲:“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敌人的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
生乙:“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和敌人赛跑.”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生甲:“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生乙:“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边.”
师:读错一个字,向泸定桥方向什么去呀?
生:奔(bèn)去.
师:查查字典,看读什么?……谁找到结果了?
生:这个字念bèn.
师:为什么?
生:字典上bèn这个音是“直往”的意思.敌人向泸定桥方向去,就是直接去的意思.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bèn ,一个是bēn .你们看到底应该读bèn还是读bēn?
生:我认为应该读bēn.因为bēn的意思是疾走,跑.
师:咱们这里的“向泸定桥方向奔去”是不是疾走?跑?
生:是.
师:那么应该读什么呀?
生:bēn.
师:你再说说读bèn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生:是直往、投奔、奔向.
师:(bèn)是直往、形容一直往前奔.在这儿是向泸定桥方向奔(bēn)去.是跑去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看法下去我们再讨论.好不好?——刚才这两个同学读得还不算太有劲,咱们再找两个同学,男同学中找一个读得最好的.你来读.女同学中也找个最好的.谁可以毫不骄傲地说:“我读得好!”啊,不好意思了?那你读吧.大家放下书听,看看这个气氛读出来没有.
(学生读从课文中画的有关语句,内容同前.)
师:嗯,他俩人读得不错.下面咱们再做个练习,五点“困难”和五种“克服”的办法,现在让你用连贯的话把这些表达出来.要求是:第一句要用一个总起句,然后再分别叙述这五种困难和克服的方法,最后再来一个总结句.总起和总结什么内容,你自己考虑,听懂了吗?先总,再分,最后再总.自己准备两分钟,看看谁说得好.
(学生准备,教师行间巡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我了解一下,先不说总起和总结,只说中间那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记住没有?嗯,记住了.那么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不知道总起说什么,总结说什么,是不是?那咱们就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心里好有个主意.你打算总起什么内容?
生:我打算总起答题的开头.
师:我听不明白你要怎么总起——你这么说吧,用什么来做总起句?
生:用这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的总结.
师:总结?说得不明确.(指另一学生)你说说.
生:我是把文章第四段的开头缩短一下用来做总起.
师:嗯.谁还有别的主意?
生:我先交待红军战士遇到困难,再说他们克服困难.
师:那就不知道你具体该怎样说了.总起句有困难,咱们就先来说说总结该总结什么吧?
生:总结红军到达了泸定桥.
师:好,把敌人抛在后面到达了泸定桥.也就是要以这件事的结果做总结.是这个意思吗?好.你呢?
生:我打算用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来做总结.
师:他打算做个有思想性的总结,行不行?
生:行.
师:更好.总结我们按他这个.你们再回过头来拿刚才那个同学打算做总结的,这件事情的结果,当总起行不行?一上来我先
回答者: qsmm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4-16 11:30
问题3:飞夺卢定桥教案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7%C9%B6%E1%E3%F2%B6%A8%C7%C5%BD%CC%B0%B8&sr=&z=&cl=3&f=8&wd=%B7%C9%B6%E1%E3%F2%B6%A8%C7%C5%BD%CC%B0%B8&ct=0
问题4:求《飞夺泸定桥》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也可以[语文科目]
飞夺泸定桥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而.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生:对.◆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咱们回头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
生: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板书:“北上抗日”)
师:因为红军要北上抗日,所以它必须得夺取泸定桥.那么把泸定桥夺下来了,所以红军才能……,谁来帮我在这儿写几个字呢?(指板书)写哪几个字?你给提个建议.
生:奔赴前线.
师:太好了.(板书:“奔赴前线”)你能讲一下什么叫奔赴吗?(学生面有难色)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抠.“奔”是什么意思?
生:“奔”就是迅速地跑.
师:对,简单地说就是快跑.你看“奔跑”是不是快跑?“奔驰”是不是很快呀?
生:是.
师:那么“赴”呢?
生:“赴”就是前往.
师:对.“奔”着往哪儿去?往前线.下面还有几个词呢,怎么样就去了?
生:浩浩荡荡.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笑声)噢!你讲.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嗯,有点道理了.你讲.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师: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明白了吗?(生答明白)现在起因知道了,为了北上抗日.结果也知道了,夺下来了,而且奔赴前线.那么究竟是怎么夺的呢?下面我们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根据你前面读课文的印象,它为什么要用个“飞”夺呢?能不能解释一下?“飞”是什么意思?“夺”又是什么意思?
生:“飞”是抢时间的意思;“夺”是攻占泸定桥的意思.
师:他读课文时很用心,基本上把问题解释了.“飞”是抢时间.“夺”呢,是夺桥.那么你们再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讲“夺”的?
师:举起手的同学耐心一点,等等大家.有的同学还一次没举过手呢,这次找个没举过手的同学.有的同学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说吧!
生:第四、五节是讲“飞”的.
师:那“夺”呢?
生:第六、七、八节是讲“夺”的.
师:讲得很对.但大家还要明确这么一点:我们把“飞”和“夺”分开来说,是为了借此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权且这么说一下.实际上,“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它既包括飞快地行军,也包括飞快地夺桥.——好了,课文还有两节没说到呢.你看,第一节讲起因,第九节讲结果,“飞”是第四节、第五节,“夺”是第六、七、八节.还缺第二、三两个小节呢!你们把那两节找着,读一读,看看这两节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这个二、三节是讲为什么要飞夺的.“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为什么得要这样快?这就是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
师:嗯,他说这两节讲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得“飞”着夺.他说对了.(转向发言学生)那么再请你讲一讲,为什么得“飞”着去呢?
生:我认为本来泸定桥对岸已经有了两个团的敌人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敌人在追赶,所以红四团如果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如果被后面的两个旅敌人追上,前面又有两个团敌人防守,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说得非常好,就是……
生:声音小.
师:听着费劲是吗?(对发言学生)过来.(到讲台前)就把刚才这一套,给大家声音高高地好好说一遍.看着大家说.
生:我认为桥对岸已经有两个团的敌人在防守了,后面还有两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在追赶,所以红军不赶快地把泸定桥夺下来,那么国民党的两个旅的军队追上,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了.所以要赶快把泸定桥夺下来.
师:他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对,就是有一个词用得不好.听出来了吗?你说.
生:他说的不应该是“追赶”,而应该是“增援”的敌人.
师:嗯,这个词还不是关键的,有一个词用得不太合适.他说:如果要是赶不到前面去,叫敌人提前赶到,就有可能怎么样了呀?
生:全军覆没.
师:这是指谁说的呀?——是指咱们红军说的,这个词加在红军身上合适不合适呢?
生:不合适.
师:(对原发言学生)你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就有可能造成过分的损失.
师:“过分”还不太合适.再说.
生:造成损失.
师:你不能回避.造成损失是对的,刚才你说的“过分”的损失,“过分”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不必要的损失.
师:这回对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谁来读读这两节?(生读二、三节)
师:读得挺清楚.就是这儿的情况是比较紧急的,读时的速度应该快一点.(学生重读课文)
既然夺桥要“飞”,抢在敌人前面是这么重要,只有抢在前面,才有保证把桥夺下来,那么抢在前面这一点,对夺桥这件事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这就叫……什么呀?
生:关键.
师:对.“关键”这个词就是一件事情里边最重要的那一点,就叫那件事情的关键.比如:夏天到了,咱们都要预防消化道传染病.那么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那一点是什么?想想.
生:注意病从口入.
师:对,也就是说:注意病从口入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
生:关键.
师:对.刚才还有一个问题:这两节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它在全文起了个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两节.不是从内容上,是从作者的思路上讲.
生:它是起铺垫的作用.
师:铺垫不太合适.
生:这两段起过渡的作用.
师:过渡作用?这是必要的介绍.它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不是?
生:不是.
师:但是不介绍这些情况行不行?
生:不行.
师:这就是一些必要的介绍,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紧迫情况.也就是这次战斗的背景.下面大家看书,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这里有个练习题,你拿一支笔,边读边想边看边完成.(出示小黑板)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练题:
1、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2、夜行军中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困①、困②……标在书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师:好,照练习题一个一个地去做.(边巡视边辅导)不要上来就找,要好好读课文.第一个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做好第二个题.第一个哪详哪略你还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找呢?
(下课铃响)
:好,同学们坐起来,咱们这节课先学到这儿,大家休息一会儿,下课吧.◆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黑板上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那么我们开始发言,先看第一题.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谁来发表见解?
生:略写了从接到任务到七点钟以前这中间的事,详写七点钟以后红四团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困难.这样写是为了更突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她说对了.但是表述不概括.她说:“略写的是到七点钟以前……”换个词就一下说明白了.
生:作者略写了时间.
师:不对了,你听别人怎么说.
生:作者略写了白天.
师:白天的什么?
生:白天的行军.
师:对.略写的是白天的行军.你把略写的那部分给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原来一共200多里地,现在还剩100里走了多少了?
生:一半.
师:用了一句话,略不略?
师:那么详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行军?大家说吧.
生:(齐)详写夜行军.
师:对.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为什么详写晚上的行军?
生:因为晚上红军遇到的困难更大些,这样写更能突出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把夜行军写得详细.
师:对.说得太好了.请坐.那么咱们研究第二个问题.单看夜行军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读你标出的“困难”?第一条是什么困难?
生:第一条是“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一天没吃饭.
师:对.第一个“饥饿”.第二条呢?
生:第二条困难是“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师:简单地说什么困难?
生:简单地说是下雨.
师:下雨必然?
生:冷.
师:还必然?
生:湿.
师:脚底下?
生:滑.
师:好,这是第二个困难.第三个困难?你讲.
生:“忽然望见对面出现无数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支援的敌人.”
师:是“支援”吗?
生:是“增援”.
师:概括一下,什么困难?
生:碰上了增援的敌人.
师:对,碰上了敌人.也就是说咱们看到了敌人,那就要有脚步加快的趋势.还有没有困难?
生:“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这是说敌人发现了我们.
师:他连读带概括,一气都说出来了.好,还有没有困难?
生:“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这是说雨把火把浇灭了.
师:看不见了.天黑,路滑,又没了火把,是不是困难呢?
生:是.
师:第一个困难:饥饿.怎么克服的?书上怎么写的?
生:“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太好了.读得有劲一些.克服困难得很有力量.
生:(再读)“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师:嗯.读得不错.第二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你再读一次,要精神一点.
生:“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师:第三个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师:怎么点起火把?
生:索性.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侥幸.
师:啊,不对啦.换个词就明白了.换个什么词呀?
生:换个“干脆”.
师:对,“干脆”咱们也点起来吧!是这个意思.下一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生:“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师:嗯,还不太像.(指另一学生)你用上面那句话问他,你们俩一问一答,看像不像?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师:这回读得可以了.“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凑合.(笑声)
师:对了!还有缺点,以后努力.还有克服困难的办法没有了?
生:“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师:到逗号就完了吗?
生:“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用个“抛”?“抛”是什么意思?
生:抛当落(là)讲.
师:当落讲?把他落下了.(故意加重语气问)比如:抛了吧,就是“落”(là)了它了?(笑声)
生:落后.
师:噢,“落后”了它了?(生笑)
生:甩.
师:“甩”有点意思,但还不合适.
生:“抛”就是“扔”’.
师:对,“抛”就是”扔“.把敌人抛在了后边就是把敌人扔在了后面.如果换成“落”在后面,哪个有劲呀?
生:抛.
师:对.上课时提问的那个同学明白为什么要用“抛”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咱们找两个同学,一个单来读“困难”,一个紧跟着读这个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看谁读得有劲.读“困难”的时候要渲染那种气氛,就是说这情况多严重呀!读“克服”时要有劲,看看你困难大,还是我的决心大.大家给他们评价一下,看他们谁读得好,开始.
生甲:“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生乙:“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生甲:“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生乙:“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踏着泥泞继续前进.”
生甲:“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敌人的火把,象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
生乙:“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和敌人赛跑.”
生甲:“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生乙:“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
生甲:“雨越下越猛,象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生乙:“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边.”
师:读错一个字,向泸定桥方向什么去呀?
生:奔(bèn)去.
师:查查字典,看读什么?……谁找到结果了?
生:这个字念bèn.
师:为什么?
生:字典上bèn这个音是“直往”的意思.敌人向泸定桥方向去,就是直接去的意思.
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bèn ,一个是bēn .你们看到底应该读bèn还是读bēn?
生:我认为应该读bēn.因为bēn的意思是疾走,跑.
师:咱们这里的“向泸定桥方向奔去”是不是疾走?跑?
生:是.
师:那么应该读什么呀?
生:bēn.
师:你再说说读bèn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生:是直往、投奔、奔向.
师:(bèn)是直往、形容一直往前奔.在这儿是向泸定桥方向奔(bēn)去.是跑去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看法下去我们再讨论.好不好?——刚才这两个同学读得还不算太有劲,咱们再找两个同学,男同学中找一个读得最好的.你来读.女同学中也找个最好的.谁可以毫不骄傲地说:“我读得好!”啊,不好意思了?那你读吧.大家放下书听,看看这个气氛读出来没有.
(学生读从课文中画的有关语句,内容同前.)
师:嗯,他俩人读得不错.下面咱们再做个练习,五点“困难”和五种“克服”的办法,现在让你用连贯的话把这些表达出来.要求是:第一句要用一个总起句,然后再分别叙述这五种困难和克服的方法,最后再来一个总结句.总起和总结什么内容,你自己考虑,听懂了吗?先总,再分,最后再总.自己准备两分钟,看看谁说得好.
(学生准备,教师行间巡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我了解一下,先不说总起和总结,只说中间那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记住没有?嗯,记住了.那么所以不敢举手是因为不知道总起说什么,总结说什么,是不是?那咱们就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心里好有个主意.你打算总起什么内容?
生:我打算总起答题的开头.
师:我听不明白你要怎么总起——你这么说吧,用什么来做总起句?
生:用这五个困难和五个克服的总结.
师:总结?说得不明确.(指另一学生)你说说.
生:我是把文章第四段的开头缩短一下用来做总起.
师:嗯.谁还有别的主意?
生:我先交待红军战士遇到困难,再说他们克服困难.
师:那就不知道你具体该怎样说了.总起句有困难,咱们就先来说说总结该总结什么吧?
生:总结红军到达了泸定桥.
师:好,把敌人抛在后面到达了泸定桥.也就是要以这件事的结果做总结.是这个意思吗?好.你呢?
生:我打算用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来做总结.
师:他打算做个有思想性的总结,行不行?
生:行.
师:更好.总结我们按他这个.你们再回过头来拿刚才那个同学打算做总结的,这件事情的结果,当总起行不行?一上来我先
问题5:《飞夺泸定桥》说课稿[语文科目]
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 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①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现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及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 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学习方法:
① 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及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及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学生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学生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学生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学生朗读第2、3小节,让学生思考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学生齐读第4、5小节,读后思考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办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学生朗读第7、8小节,让学生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及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学生思考: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现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学生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学生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学生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及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另外,再谈板书设计:这则板书设计寓形象美与图示美、文字美为一体,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