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道法加点_求大神给我出4个桃花源记的问题加答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答案(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答案(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答案 :东晋 陶源明
4、作者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案: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他回答
请问<桃花源记>中"之"的用法
\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具答之
D 处处志之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落英缤纷"写的是秋天的景象
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桃源人的衣着与外人相同,由此可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桃源中人的遮掩之词.
C "皆叹惋"说明桃源中人是因为不知渔人叙述的朝代更替而叹惋.
D 文章最后如果写明"遂迷"的详细原因,文章就会显得真实可信了.
\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B 渔人甚异之 (代词:见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C 具答之 (代词:渔人来自何方)
D 处处志之 (代词:路途)
答案
C 错。之:他们,代指桃花源人.
A, 之:的,结构助词,这是对的。(至于“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是不准确的,因为“路之远近”是指路程的远近,不是主谓短语)。
B正确。
D对。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就这里的“之”字,目前有争议,说“路途”在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是说得过去的.
C对。
A“落英缤纷”写的是桃花美景,可见写的是春天。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是托词。
D整篇文章景与事都是虚构的,表达一种理想,不真实可信。
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的最后为什么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归往”而未果?
3、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
答案
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样告诉我们其实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绝对正确,我老师
说的!!)
2、文章的最后为什么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归往”而未果?
答:因为刘子骥确有其人,所以又给文章添加了真实性。
结合1和2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篇文章可谓是虚实结合,妙哉妙哉!(老师说的!!)
3、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
答:我想他以及当时的劳动人名理想中的社会定是和桃花源一样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之分,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OK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桃花源记 课后第四题答案快[语文科目]
至少要给20积分吧,这是我们老师给记的答案,绝对正确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现代:运输和邮电的总称
古义:交错相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
现代:只妻子一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现代:表示条件的连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现代:不够,不完全
古义:不值得
问题2:zvzcvc[语文科目]
请问中"之"的用法
1\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具答之
D 处处志之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落英缤纷"写的是秋天的景象
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桃源人的衣着与外人相同,由此可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桃源中人的遮掩之词.
C "皆叹惋"说明桃源中人是因为不知渔人叙述的朝代更替而叹惋.
D 文章最后如果写明"遂迷"的详细原因,文章就会显得真实可信了.
选择之后请说明原因,
2008-04-29 20:22 补充问题
1\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B 渔人甚异之 (代词:见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C 具答之 (代词:渔人来自何方)
D 处处志之 (代词:路途)
答案
1C 错.之:他们,代指桃花源人.
A,之:的,结构助词,这是对的.(至于“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是不准确的,因为“路之远近”是指路程的远近,不是主谓短语).
B正确.
D对.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就这里的“之”字,目前有争议,说“路途”在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是说得过去的.
2
C对.
A“落英缤纷”写的是桃花美景,可见写的是春天.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是托词.
D整篇文章景与事都是虚构的,表达一种理想,不真实可信.
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的最后为什么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归往”而未果?
3、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
答案
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样告诉我们其实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绝对正确,我老师
说的!)
2、文章的最后为什么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归往”而未果?
答:因为刘子骥确有其人,所以又给文章添加了真实性.
结合1和2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篇文章可谓是虚实结合,妙哉妙哉!(老师说的!)
3、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
答:我想他以及当时的劳动人名理想中的社会定是和桃花源一样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之分,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问题3:回答一些关于《桃花源记》的问题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源人见[语文科目]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体现桃源人与外人间隔.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6)叹宛桃源外的人苦难生活,对外面生活痛苦而惋惜.想得到清净生活.说明桃花源是虚幻的世界.
7)增加故事真实性.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
8)寄托作者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问题4: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___朝.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___[语文科目]
1.陶渊明
潜
元亮
晋
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
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
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
2.渔人的行踪,
发现、进入、离开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问题5:桃花源记道法好还是天师好呢?他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求大神详解啊.,为什么没人 跪求啊!
天师 和 道法 都可以收尸 这是最看重的. 天师收尸明显优势于道法 而且 持续输出大.如果 你有一群很厉害的朋友,那还是道法吧 速战速决了,如果你资质一般,那就天师 PK时对面死得莫名其妙. 2个都吃香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