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甜甜的泥土教案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课件以及相关的教案[历史]”,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我有,请问怎么给你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谁有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母亲》ppt课件及相关教案
网上找
问题2:八年级语文泰格特的《窗》的说课稿和课件要相对应的哦,我只有一天时间等,得到满意答案将倾尽我所有的积分!
不骗人,绝对是相对应的!!
问题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我要上公开课,需要这课的教学课件,希望同行帮帮忙!还有一个问题,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哪课上公开课最好?[语文科目]
陈俊学校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上册)
年 级
六
主备人
陈 俊
复备人
单 元
二
课 题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复备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回忆地震中相关感人故事导入
锻炼语言概括能力
初步体会写作方法
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品质特点
自主阅读感悟
语言***
教后
反思
问题4:北师大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及课件
www.kejian123.com
+分哦
问题5:教案和课件可以配套直接用的[语文科目]
《夏》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哪个季节.
生:没有夏季.
师:很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 赞美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②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 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夏》教案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于桂言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由古诗《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2.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
(第2、3段)
① 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沸腾”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夏天到了.”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2)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⑤侧面描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⑥两方面来写夏:白天到夜里/整个夏天里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 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