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鬼谷子译文txt_鬼谷子译文第十篇发过来[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鬼谷子》谋篇第十
译 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
“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
所以凡是同情而相亲者,都会得到好处;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只能对部分人有利而对部分人有害;凡是恶习相同而相亲的,一定是都受到损害.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是部分人受到损害.
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一定理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
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
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
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一定理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
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
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
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
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
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
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
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
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
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
所以向人群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
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
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
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
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
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
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
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
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
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谁能帮我把《鬼谷子》给翻译过来我给分[语文科目]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
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势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结纳阳气,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问题2:鬼谷子译文第三篇发过来
《鬼谷子》内楗第三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问题3:鬼谷子译文第四篇发过来[语文科目]
《鬼谷子》抵戏第四
译 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
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戏”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
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萌芽的裂痕”.
当圣人看到萌芽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打破.
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采取弥补的“抵”法,继续保持它的完整;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因为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打破并占有它.
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不同“抵”法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
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问题4:鬼谷子译文第五篇发过来[语文科目]
《鬼谷子》飞箝第五
译 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
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借助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信对手.
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
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攻击加以摧毁.
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的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壁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度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动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阴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
在诸候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能力,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察游说的辞令.
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不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问题5:鬼谷子译文第六篇发过来[语文科目]
《鬼谷子》忤合第六
译 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符合自己的意见.
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另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
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
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而后才实行飞箝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候,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
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
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