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读树李国文_李国文《拾叶者言》[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7期)
14.文章第2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6分)
答:
16.请结合有关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说明.(3分)
答:
(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3分)答:
17.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6分)
答:
(二)答案
14.(4分)
主要是对银杏树的果实有关情况进行介绍,(2分)
作用是引出下文对“拾叶”的描写.(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5.(6分)
(1)感受到银杏树叶有一种特别的风格;
(2)感觉到风景更加好看;
(3)留作纪念,帮助记忆,引发回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6.(6分)
(1)(3分)
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1分)
比如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2分)
(或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或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将“别人” 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2)(3分)
不重复.(1分)
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庄严高洁;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2分)
17.(6分)
(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
(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
(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拾叶者言李国文作者为什么对拾叶感兴趣[语文科目]
因为他有这个奇怪的癖好.
╮(╯▽╰)╭
问题2:李国文汉子精神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精神?韩美林为什么偏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两点理由)文中提到李清照和司马迁有什么作用?[语文科目]
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1、韩美林本身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为失败的英雄立像,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2、韩美林通过为失败英雄项羽立像,用项羽的精神和气概鼓舞和启发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
衬托的作用.用李清照和司马迁两位文学大师受项羽精神的感召,败而不气馁,败而有骨气,从而留下千古绝唱,来衬托项羽挺直腰干、顶天立地、败而不倒的英雄形象.
问题3:李国文的读树 树可以读的理由是什么?[语文科目]
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问题4:说 茶 李国文 网上找不到,有做过的吗?有的话截图,打字随意.谢过~

就这个了.
问题5:境界李国文阅读答案[语文科目]
18、游方僧人“年纪不大,话也不多”,“挑着一担担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的
真正原因是什么?
19、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该如何理解?
20、请在第五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1、仰视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22、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一定也会有些小事触发了你相类似的思考,试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启发与感悟.(不少于50字)
参考答案:
18、略
19、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摒除杂念,专心致志.
20、每个人只要能干好自己本份的事,抛却私念,就能获得内心的从容与安宁.
21、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表现了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如火纯青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
22、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