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百家讲坛 长征_百家讲坛关于长征的内容概括.没看百家讲坛.可是要写...[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我跟你一样啊..郁闷...你帮我写一篇呗...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长征感人故事(要概括出来 主要内容)有好的绝对给高分!
《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
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问题2:《长征》主要内容/内容概括注意,是王树增的书《长征》,不是七言诗.[历史科目]
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70 年以来,第一 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实地采访了许多 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 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 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问题3:写出一个长征故事,概括主要内容求你们了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地进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芜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0月到达侠北.与侠北红军胜利会师.
问题4:找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要概括[语文科目]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 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 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 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回答者:zhangnuo2004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5-17 18:33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回答者:305660778 - 试用期 一级 5-17 18:48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问题5:高分求800字的百家讲坛的《长征》观后感不是电影,也不是什么革命历史巨片,是百家讲坛,麻烦了,写的好加分.[语文科目]
精神与信念
纵然岁月流逝,年华恍然,可是那金色象征着理想的路却依旧辉煌耀眼,那过路人们所留下的精神和信念却依旧等待着我们去追寻,去思考……
——题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都读过毛(蟹)泽(蟹)东的那首《七律?长征》,我们深陷在那诗中的磅礴与澎湃,诗中所展现出的乐观精神也使我们倍收鼓舞、激励.仿佛那一瞬间,我们有了力量,我们不怕敌人的围剿,不怕那险要的环境,不怕那恶劣的气候,因为这些和红军战士们无懈可击的精神相比,又算什么?纵然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我们有精神,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我们有信念,必胜的信念,我们还有精魂,那中华儿女铁骨般的精魂!
永恒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
回想起七十年前,他们的笃定与无悔,以牺牲为代价,才使七十年后的今天,如此的安逸、美好.当年的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忍受严寒的煎熬,为了填饱肚子,吃树皮、皮带、喝马尿、挖野菜……还要时时提防,防备敌人的攻击.而他们当中,竟然还有不足十岁的孩子.那么小,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家享受亲情温暖的孩子们,却不顾一切地背上行囊,踏上了着随时可能送命的漫漫长征路.走到最后,原本的三十万人剩下了不到三万人,这三万人,带着那些半路牺牲的战士们的信念和勇气,走到了最后!而他们如此艰辛、艰苦、坚持,心中却只有一个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为了人民而战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最终是胜利的,因为它是为了人民而进行的,或许起初做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可是,我们还是成功了!并且,我们会带着这种长征的精神,继续成功下去.在我们未来的长征路上,走的越加辉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