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数学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秒的认识ppt_小学数学四年级第5单元秒的认识教案加课件急!今晚就...[数学]”,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www.xxteach.com/html/shuxue/2s/2010/1024/3524.html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数学科目]
博客精心编辑经典数学优秀说课稿 !非常经典!地址:
里面有: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问题2:课件.最好能有课件分析和设计,越全越好,
你要的书我有.但是你没有留下邮箱,你可以先采纳我.
再留下邮箱或者用HI百度联系我.看到马上补发送给你.
问题3:哪位前辈高人给我一个您曾经用过的说课稿····不胜感激~[数学科目]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问题4:小学数学说课稿谁有小学说课稿?(课改版)我的邮箱是shuoquri@sina.com[数学科目]
我给你发过去了
问题5: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数学科目]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 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 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回顾与思考 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 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
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
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1、
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
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3、探索定理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 A组: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2填空:
(1)∵AB=AC,AD⊥BC,∴ , .
(2)∵AB=AC,BD=CD,∴ , .
A
B D C
(3)∵AB=AC,∠1=∠2,∴ ,
.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 屋椽AB=AC, 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A
E D
B C
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 ② 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 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
c:由a、b联想到什么
d:由a、b、c联想到什么
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应用与提高例2:已知:如图,△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
求证:BD=CD,AD⊥BC
思考:(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
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
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 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 若点O在BC上呢?
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 ,我的收获与感受有
,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六、 说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